李建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少弱无精子症

小蝌蚪坎坷的一生!少精、弱精、无精怎么治?

发表者:李建辉 人已读

常常有人会好奇,受精只需一颗精子,为啥男人一次要射好几亿“小蝌蚪”?

为什么精子过少会造成不育?

为什么卵子受精成功会取决于精子数量而非单个精子的活力?

因为最终成功勾搭_上卵子的精子一般来说不是最强壮的精子,而是最“幸运”的精子。其他上亿的兄弟以千奇百怪的方式死在了长征路.上,只有它踩在兄弟们遗骸上成功上位!

那少精、弱精、无精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看张精液检查报告:

少精子症:精子的总数或浓度低于参考值下限(<15百万 个/ml)

弱精子症:向前运动(PR) 精子的百分率低于参考值下线(<32%)

无精子症:射出精液中无精子(找不到精子)

当然了,一次检查不能下诊断,至少要相隔1-2周,2次检查都异常才能诊断。

一、哪些原因会导致少弱精子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导致

1)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隐睾症、小睾丸是导致先天性睾丸生精障碍的主要病因。

2)睾丸结核、睾丸挛缩、睾丸肿瘤及精索静脉曲张等可造成继发性睾丸生精障碍。

3)严重的细菌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尿道炎以及各种生殖道病毒感染等,可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导致少弱精子症的发生。

(2)内分泌疾病

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如丘脑疾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可出现全身内分泌代谢紊乱,干扰睾丸的功能,进而影响精子的生成。

(3) 职业暴露

如接触放射性物质、过高的环境温度和有毒化学物质等;将对生殖功能影响较大,可能导致永久的或不可逆的精子损伤。吸烟、酗酒、精神紧张、频繁的热水浴,熬夜、过度劳累也会造成精子活力弱。如果从业环境得到改善精子质量亦可获得改善。

(4)药物影响

1)化疗药物:各种化疗药物对睾丸都有或多或少的毒性作用。如有生育需求,可考虑将健康精子提前冷冻保存以备后用。

2)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泼尼松、长期滥用合成类固醇激素等,会抑制睾丸产生精子。

3)其他药物:如安体舒通、高血压药、抗菌药、免疫抑制剂等,如短期有生育需求,服药需谨慎。

(5)染色体或基因异常造成少弱精子症

不育男子中约6%存在遗传物质异常,随着精子计数的降低该比例逐渐增高。精子计数正常者中位1%,少精子症4%-5%,无精子中该比例最高达10%-15%。

二、男人为什么会完全没有精子?

无精子症并非指睾丸内没有精子产生,而是强调精液中没有精子。可以分为梗阻性无精子症(OA) 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 。原因复杂多样,除上述原因外,还存在医源性因素,如输精管结扎术、疝修补术、阴囊或下腹部手术所致的输精管,睾丸损伤等。

三、明确病因,对症下药

根据上述各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少精、弱精、无精,可以分别针对病因,对症下药。针对无法明确病因的(约30%) ,目前的治疗主要是针对1)促进睾丸生精功能,2)促进附睾的功能,3)清除损害精子的自由基等措施。

四、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少弱精子症

第一:治疗原发疾病药,如抗生素治疗支原体感染,血府祛瘀胶囊改善静脉曲张等。第二、促进精子生成药:生精片、锌制剂等。第三、抗精子凋亡药:维生素E、左卡尼汀、叶酸等。

五、生长激素是如何治疗少精、弱精、无精子症的?

由于生长激素受体广泛分布于男性生殖道,为GH改善生殖功能的作用提供了基础;相关研究表明,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睾丸性激素生成、参与精子生成并提高精子质量。影响阴茎海绵体血流,改善勃起功能,并提高受孕率。

1、一项针对100例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的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选择维生素C、维生素E、激肽原酶、益肾灵、ATP等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一个疗程3个月。结果显示,弱精症患者总体有效率提高3倍、受孕率从0提高到30%。

2、一项研究以10例生殖功能正常的健康男性为对照,对11例病因不明的无精症患者行口服可乐激发试验,结果发现91% .的无精症患者对激发试验无应答,表现出GHD相似的无,反应性。该数据暗示无精症的病因学可能与GH的分泌功能缺陷相关。

六、各种治疗后,还是找不到精子怎么办?

这时候如果还是有生育需求,就要从睾丸取精了,包括睾丸细针穿刺抽吸术(TFNA),睾丸活检术 (TESE) 和睾丸显微取精术。取出精子后进行试管婴儿治疗,哪怕只找出1个精子也有受孕可能。

但无精子症患者常需进行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且在生育时需要进行产前诊断或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避免将疾病遗传给后代。

若手术仍无法取到精子或存在明显的基因缺陷(如Y染色体AZF全部缺失)建议找精子库供精,这实在是束手无策了。

所以,少精、弱精、无精也不必怕,早发现,早治疗,毕竟只要有1颗精子,也是有希望的!

本文是李建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