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动态心电图这个检查项目,现在使用得越来越多了,很多心悸、自觉心脏停跳感、心跳过快等不适或者既往有心律失常的病人,都会接受这个检查。但很多人对这个检查存在误解。
先聊聊检查过程和体验。
患者在缴费后,按照预约时间至心电图室安装记录器,记录器是一个手机大小的小机器,通过粘贴在身体上的电极贴采集、记录心电信号,记录器用带子挂在病人脖子上,一般记录一整天后,第二天患者返回心电图室,拆除记录器,医生分析其中的记录信息。
检查费用一般是一两百,根据各地收费标准略有不同。因为要记录一整天,本身这个检查也基本不诊断紧急疾病,所以检查都是预约的,通常是第一天上午来装机器,第二天还回去。报告一般要几小时后出。
个人有几个特殊建议:1.检查前最好洗个澡,一来检查期间就不方便洗澡了,二来皮肤清洗干净利于电极固定,如果检查中电极脱落,那么记录的信息就可能缺失、出错;2.检查期间,最好自己记录一下何时何场景下,自己出现了什么样的不适,这利于医生分析检查结果,比如病人在十二点自觉心悸一阵,而同时间记录到了此时发作一阵心动过速,那么就更有依据判断病人的心悸是有这种心律失常引起的,反之如果病人虽然自觉心悸不适,但同时间的记录是完全正常的,那么更有可能病人只是自己心理感觉异常;3.检查期间一般建议保持日常的作息等,比如刻意休息,反而原来发作的心悸、心律失常不发生了,那么就很可能记录到一张正常的报告。
接下来聊聊误解。
误解一:动态心电图是普通心电图的升级版。
其实并不是,两个的检查目的是不一样的,不能互相替代。好多人以为动态心电图记录的时间久、花费高、报告的页数更多,以为就更高级。从记录的图像某时刻的准确性来说,普通心电图更准确,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图形有个专业说法叫“模拟导联”,你可以理解为,普通心电图的图形那是标准,动态心电图的图形那是模仿。
误解二:报告上的内容就都是疾病。
动态心电图报告上通常会写很多,很多病人读完以后,觉得有很多疾病。其实并不是的。医生通常也没必要阅读整份报告,尤其是图的部分,重点是看结论。报告结论一般分为几块:一记录时间内的心跳快慢情况,通常都是有超过100次每分的时候,因为人在活动中,心跳本来就是该加快的;二早搏,正常人也是会有早搏的,一昼夜中出现几百次早搏,那数量是很少的,通常也不会造成不适,几千次以上的早搏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关注;三明显的心动过速或过缓、房颤、房扑等,这是需要医生分析一下的。
最后聊聊拿到报告回诊时,医生会有哪些应对?
之所以用应对一词,而不是治疗或者处置,因为很可能,只是需要解释一下报告内容即可,其中很多解释,其实就涵盖在以上内容中,并不需要开立处方。
情形一:
报告内容基本正常。当然,动态心电图报告上是基本不会出现“正常”这个结论的,总是会写点早搏。那么就是解释患者的疑虑。
情形二:
报告了数千次早搏,可能处方洛尔类药物等。但这些药物药效是比较温和的,服用后,并不一定会产生明显的好转,毕竟几千次早搏,并不会对心脏造成显著影响,而很多人即使不服用任何药物,过一阵子,早搏也可能自动减少,而如果用更加强力的药物,获得的好处相对于药物的副作用,也并不划算。也有医生会给病人处方一些抗焦虑的药物,或者给予生活、工作、心理调整的意见。
情形三:
确认报告了相对更严重的心律失常,那么可能需要启动真正的治疗。比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在进一步分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能需要植入ICD,即除颤器,房颤可能需要抗凝等,心动过缓、房室传导组织,可能需要植入起搏器,至少一万次以上的早搏,可能建议射频消融术,以上这些病情,也是有严重程度不同的,就需要医患共同决策。
本文是杨明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