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肿瘤晚期腹水治疗方法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很多患者会出现腹水,腹水超过50 mL时,腹膜转移的可能性超过75%。患者常常会出现腹痛、厌食、腹胀、恶心等症状,以及黄疸和肠梗阻等并发症,使得临床处理变得极为困难。
本文总结了腹水的形成机制、诊断、分级和治疗方法,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腹水形成机制:
主要有四个方面:淋巴管的阻塞导致淋巴回流受阻;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血浆交替渗透压下降,促进腔内积液的产生;积液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水钠潴留;肿瘤侵犯浆膜,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大分子物质渗出。
腹水分级:
临床上根据腹水的量可分为 1 级(少量),2 级(中量),3 级(大量)。1 级或少量腹水 :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发现的腹水,患者一般无腹胀的表现,移动性浊音阴性 ;超声腹水深度 < 3 cm。2 级或中量腹水 :患者常有中度腹胀和对称性腹部隆起,移动性浊音阴/阳性;超声腹水深度3~10 cm。3 级或大量腹水 :患者腹胀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可有腹部膨隆甚至脐疝形成 ;超声腹水深度 > 10 cm。
腹水治疗方法:
1. 对于初次出现或仅有少量腹水的患者,一般不需进行特殊治疗。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采用低盐饮食(每日2-4g),并适当限制水的摄入量(每日约1-1.5L)。
2. 利尿剂治疗:虽然利尿剂对恶性腹水的疗效一般,但仍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首选药物为螺内酯,也可与呋塞米联合使用。若效果不佳,需复查肝功能,若伴有低蛋白血症(<25 g/L),可给与人血白蛋白输注,同时给与呋塞米40 mg 静推或托拉塞米10 mg 缓慢静脉注射。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监测电解质和尿素,避免电解质紊乱。
3. 腹腔穿刺放液:当患者出现腹内压升高症状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呼吸困难等,可行穿刺放液。约90%的患者症状可暂时缓解,但一般需要反复进行。反复大量穿刺放液有可能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降低、低钠血症、肾功能障碍和低蛋白血症等危险,因此对高危患者可在放液同时使用白蛋白或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扩容。
4. 腹腔静脉分流术(PVS):对于反复穿刺放液仍不能控制症状,且预期生存期超过1个月的患者,可考虑行PVS。但部分患者存在禁忌,如伴有凝血机制障碍、肝功能障碍、近期或正合并感染、包裹性腹水、腹膜假性粘液瘤、血性或乳糜性腹水蛋白浓度大于45 g/L的患者。
5. 腹腔置管引流术:适用于穿刺放液并发严重电解质紊乱,或需反复放液而行PVS有禁忌的患者。此方法极少引起电解质紊乱,无癌细胞转移和凝血机制障碍的危险,且引流管不易阻塞。
6. 腹腔内化疗:腹腔灌注化疗与全身化疗相比有明显药代动力学优势,能够提高局部腹腔药物浓度,减少化疗毒性。可选用药物有化疗药(顺铂、卡铂、紫杉醇等)、硬化剂、生物制剂等。
7. 腹腔热灌注化疗:指将含化疗药物的灌注精准恒温、循环灌注、充盈腹腔并维持一定时间,预防和治疗腹膜的种植转移。
8. 免疫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一般用于腹腔内注射,但其对恶性腹水的疗效不甚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9.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研究表明rmhTNF可用于浆膜腔内灌注,既能诱导产生免疫效应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又可使浆膜产生化学性炎症粘连而使浆膜腔闭塞,且对机体刺激轻微,无骨髓抑制和消化道毒副反应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3, 31(8): 813-826.
[2]陈洋.良恶性腹水生化检测相关诊断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39(05):43-45.
本文是江金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