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章文文 三甲
章文文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二附院 血管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

693人已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顾名思义就是深静脉内的血液凝结成血栓,堵塞血管,影响下肢的血液回流;继而造成堵塞远处血液淤积、肢体肿胀。

危害

主要在两个方面,

1. 急性期血栓有一定的概率会脱落,它会顺着血流方向进入心脏和肺动脉,最终导致肺动脉堵住,叫做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肺栓塞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死亡率很高。

2. 慢性期可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般是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因

引起VTE有三大原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任何危险因素涉及以上三点均可能导致VTE的形成。

原发性因素:

包括凝血相关酶功能缺失及部分凝血因子增多等多种因素,遗传所致,与生俱来,改变相对困难。

继发性因素:

静脉壁损伤相关-骨折、手术、医源性置管等

静脉血流淤滞-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卧床(脑卒中、瘫痪、下肢手术后等)、高龄、肥胖、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久坐、心肺功能不佳、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产后、恶性肿瘤及化疗患者、长时间使用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相关疾病、肾病综合症、重症感染等

现实中其实很多危险因素都是并存的。例如骨科手术病人,手术加上长期卧床,同时存在静脉壁损伤及血流缓慢两种病因,DVT发病率就很高。

图片1.png

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单侧肢体的肿胀疼痛,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

图片1.jpg

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足部背屈可以引发小腿后侧疼痛(Homan’s征),压迫小腿后方疼痛(Neuhorf征)。严重DVT可以出现股青肿,容易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


图片2.png

分期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以后进人慢件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分型

根据DVT发生的部位分为近段和远段,血栓累及髂静脉、股静脉和/或腘静脉,均称之为近段DVT,进一步可以分为髂股静脉DVT和股腘静脉DVT。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者称为远段DVT。

检查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检测。常用于急性DVT的筛查、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DVT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特殊检查:

下肢静脉彩超,首选,敏感性及准确性均较高。

下肢静脉造影,金标准,准确率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缺点是该检查为有创操作。

CT静脉成像: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高。

治疗

目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主要包括:单纯抗凝药物治疗、滤网置入手术和血栓清除手术

1. 抗凝治疗作为基本治疗必不可少,其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血管再通,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远端DVT单纯抗凝即可。

2. 如果急性期近端DVT,肺栓塞风险较大时,可考虑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下腔静脉滤器形同一个保护伞,将下肢脱落的血栓拦截于肺动脉之前,降低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机率。

图片3.png

3. 如果血栓处于早期,近端DVT且肿胀明显时,建议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可以有效清除血栓、再通血管,降低PTS的发生率。

预防

日常保健: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吸烟者应戒烟,避免久站久坐

手术患者:术后应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地活动,必要时使用药物预防DVT。

长途旅行时:注意不能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伸展双腿,多饮水,常起身走动并活动下肢

血栓高危病人:可穿医用弹力袜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常见静脉疾病诊治规范(2022年版)》

文章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章文文
章文文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二附院 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