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盛景祖
盛景祖 副主任医师
南安市南侨医院 皮肤科

EB病毒感染可以引发哪些疾病

1129人已读

EB病毒属于γ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1964年由病毒学家Epstein和Barr在非洲儿童淋巴瘤组织中首次发现,今年是EB病毒被发现60周年。EB病毒可在人的咽部上皮细胞内繁殖,通过唾液传播。EB病毒感染了世界上约90%的人口,其感染、传播能力堪称“顶流”。

人体首次被EB病毒感染时,病毒先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随后感染邻近的B淋巴细胞,被感染的B细胞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全身性感染。EB病毒可长期驻留在人体细胞中(主要是B细胞),呈低拷贝的潜伏性感染。这种感染通常不会导致疾病,但是在一些内、外部因素影响下(如基因突变、免疫力低下等)会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EB病毒感染可引起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淋巴细胞增生疾病等。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它、预防它。

一、EB病毒引起的肿瘤性疾病

早在1997年,EB病毒就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I类致癌物。据统计,EB病毒每年导致超过20万癌症病例,约1.8%的癌症死亡是由EB病毒所导致的肿瘤引起。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主要包括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需要说明的是,EB感染是这些类型肿瘤的致病因素,但EB病毒感染不会100%导致这些肿瘤;而且这些类型的肿瘤患者中,有很大比例和EB病毒感染没有关系。

淋巴瘤是一种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伯基特淋巴瘤是最早被证实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淋巴瘤,常发生在儿童。1987年,科学家在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病灶组织中检出EB病毒,证明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关。关于EB病毒致淋巴瘤的机制,可能是EB病毒编码的蛋白破坏了B细胞的凋亡途径,诱导细胞永生化。EB病毒感染导致的NK/T淋巴瘤,大约80%发生在鼻腔、鼻咽等部位。EB病毒编码的蛋白LMP1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使PD-L1高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

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鼻咽癌高发于我国南部(特别是广东、广西),被称为“广东癌”。在这些地区的发病率约为4-25/100 000,是其他地区的 50-100倍。在鼻咽癌患者的血浆或血清中能检测到高滴度的EB病毒相关抗体。血浆EB病毒 DNA 成为鼻咽癌筛查及预后判断的优秀的生物标志物。鼻咽癌主要发生在华人及其后裔,有很强的遗传易感因素存在。因此,鼻咽癌被认为是研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相互作用导致肿瘤的一个“最佳案例”。

大约10%的胃癌与EB病毒感染有关。与病毒阴性胃癌相比,EB病毒阳性的胃癌具有一些特性,如肿瘤细胞基因组呈高度甲基化,缺乏抑癌基因 TP53 的突变。EB病毒阳性胃癌的预后好于病毒阴性胃癌,并且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较好的敏感性。

除此之外,EB病毒也可能与另一些肿瘤的发病机制相关,但所占比例很少,如:乳腺癌、唾液腺淋巴上皮癌、淋巴上皮瘤样肺癌、肾细胞癌、甲状腺癌、宫颈癌、膀胱癌和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等。

二、EB病毒相关免疫性疾病

EB病毒感染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症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神经纤维外包裹有髓鞘,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这些髓鞘,影响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出现疾病症状,如运动功能受损、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耳聋、痉挛和痴呆等。最近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可能是该疾病的先决条件。与EB病毒阴性的人相比,血清EB病毒阳性的人发生硬化症的风险增加了32倍。调查显示,当EB病毒初次感染发生在10岁以后,患硬化症的风险增加。EB病毒初次感染的严重程度与多年后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硬化症很可能取决于患者对EB病毒感染的初始免疫反应,当EB病毒原发性感染未被控制时,会使记忆B/T细胞在不正确的部位定植,容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诱导自身免疫疾病。此外,EB病毒分子(EBNA1)和人神经胶质细胞粘附分子(GlialCAM)具有相似性,即所谓的“分子模拟”,这种模拟能引起交叉反应性脑脊液抗体产生,诱导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其自身的髓鞘。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失调会导致自身抗体产生,最终影响到多个器官和系统。EB病毒感染与红斑狼疮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红斑狼疮患者有更高的EB病毒抗体滴度和病毒DNA。EB病毒感染幼稚B细胞后,受感染的 B 细胞通过生发中心形成记忆B细胞,呈潜伏感染状态。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外界环境改变或机体免疫低下)会“唤醒”潜伏EB病毒,同时自身抗原特异性的记忆B细胞也被激活,致使患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原和EB病毒抗原之间的“分子模拟”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针对EBNA1 的抗体与红斑狼疮自身抗原SmB、SmD、Ro 及dsDNA等发生交叉反应。EB病毒编码的小RNA可诱导I型干扰素合成,后者作用于B细胞,促进自身抗体的产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影响关节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进行性关节损伤和关节外表现,可导致永久性残疾。EB病毒感染是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健康人群相比,患者的血浆中多含有更高的EB病毒抗体,EB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有功能缺陷。EB病毒分子糖蛋白gp110、核蛋白EBNA1与人体自身抗原具有相似性,可通过“分子模拟”导致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崩溃。瓜氨酸化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患者体内的很多致病蛋白都会发生瓜氨酸化,会被相应抗体识别结合。一些EB病毒分子也可以瓜氨酸化,从而成为抗体的靶标,促进疾病发展与恶化。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表型多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外分泌功能障碍,导致干燥、疲劳和关节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如滑膜炎、周围神经病变、淋巴瘤等。干燥综合征与许多病毒感染有关,EB病毒是其中之一,患者的血清含有高滴度的EB病毒抗体。“分子模拟”也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其中EB病毒核蛋白EBNA2蛋白模拟Ro-60抗原(SSA),并且EBER1和EBER2模拟La抗原(SSB),从而扰乱机体免疫系统。

三、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疾病

EB病毒感染常伴随着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这类疾病一般不严重,可治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口密切接触是该病的主要的传播途径,如亲吻、共用餐具或咀嚼食物喂食婴儿,因此又叫“亲吻病”。一般发生在初次感染EB病毒的个体中,特别是青少年和年轻人。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乏力、喉咙痛和淋巴结肿大,患者通常有大量非典型淋巴细胞。

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多在数天或数周内结束病程。但也有少量患者会发展为慢性的病程,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包括发热、持续性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和EB病毒肝炎。这种疾病被称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疾病。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其特征是过度炎症反应。EB病毒可作为HLH的触发因素或驱动因素。原发性HLH患者通常有编码穿孔素的基因缺陷和NK/T细胞功能缺陷。当EB病毒感染时,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细胞毒T细胞和NK细胞异常活化,从而导致HLH的发生。对于没有家族遗传缺陷的人群,EB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会引起HLH,这种感染性疾病多见于我国和日本人群,引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高细胞因子血症及巨噬细胞活化,从而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

结语:自60年前EB病毒被发现以来,关于EB病毒究竟可导致哪些疾病的探索一直“在路上”。EB病毒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感染率非常高,在世界范围内达到90%以上,因此,有理由担心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分担忧EB病毒,毕竟这是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了很多年的“小伙伴”,是与人类免疫系统共同进化的一种常见病毒。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提高自身免疫力,随着医学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应对这些疾病。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盛景祖
盛景祖 副主任医师
南安市南侨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