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一颗维生素D3,居然能保护最强大脑?
维生素D是我们人体最容易获得的脂溶性维生素,平时主要由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由于其能促进骨骼生长发育,既往指南推荐补充至2岁。但如今指南更新,明确其有脑神经保护作用,建议补充至18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及绝经期妇女同样建议补充。
Vit.D参与神经调控
在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体、丘脑、下丘脑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均检测到广泛存在的维生素D受体,此外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可以自行合成病以旁分泌/自分泌的形式调节本身的分化、增殖和生存。它可以调节生命早期大脑的发育,在突触可塑性、神经保护、神经回路和多巴胺系统及其基因调控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刺激脑细胞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和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等。
Vit.D作用于NDD
NDDs是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的影响大脑多能区的慢性发育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GDD/ID)、癫痫等。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室内康复及卧床导致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以及肠道粘膜由于长期营养缺乏或肠道菌群失调导致Vit.D的合成和吸收不足。
2.1 Vit.D作用于ASD
ASD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及未特指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研究表明,ASD儿童血清Vit.D水平较健康儿童低,表明之间存在相关性。居住在降雨量大或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的儿童ASD患病风险为3倍高于正常同龄同性别儿童,深色皮肤人种患ASD风险显著高于其他肤色人种。同样地,ASD儿童血清Vit.D水平越低,临床症状越严重,其中有CYP2R1酶、Vit.D结合蛋白(VDBP)和Vit.D受体的基因突变和(或)多态性变异是ASD的潜在危险因素。Vit.D每月肌肉注射15万U,连续2月,ASD的核心症状得到改善,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和临床总体印象均得到改善。
2.2 Vit.D作用于ADHD
ADHD的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及冲动行为。ADHD患儿清Vit.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中国地区的一项研究结果同样说明这个问题。母孕期Vit.D水平越高,其后代患ADHD风险越低;孕母Vit.D水平高可以减少后代患ADHD风险;连续补充12周Vit.D,ADHD儿童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Vit.D补充联合康复治疗12周,实验组较单纯康复治疗组明显好转。
2.3 Vit.D作用于GDD/ID
GDD/ID是一大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NDDs,常共患ASD、ADHD等多种精神行为障碍。≥5岁的儿童符合DSM-5诊断可评定智力障碍(ID),而全面性发育迟缓(GDD)专指<5岁,在≥2个能区(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没有达到预期,且无法接受系统性智力功能评估的儿童。
ID患儿中87%存在Vit.D不足或却缺乏,且女性多于男性;ID患儿的Vit.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与年龄呈负相关;母孕期Vit.D低水平与早产的风险增加有关,早产又是GDD/ID的危险因素。
2.4 Vit.D作用于Epilepsy
癫痫(Epilepsy)是一种常见的具有致残性的NDDs,其特征是具有持久的癫痫发作倾向及相关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后果。有研究发现,在急性期或病情加重时,体内Vit.D水平迅速下降,表明Vit.D可用作癫痫发作的标志。Vit.D可调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表达,从而减少其作用于大脑诱发癫痫发作。新诊断癫痫儿童Vit.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且单独或联合使用ASMs不能持续降低Vit.D水平,且补充Vit.D的癫痫儿童发作得到控制。
以上便是Vit.D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到底需不需要补充,还是要查下血清Vit.D水平及咨询神经专科的医生来决定噢。
本文是胡俊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