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贺亚辉 三甲
贺亚辉 副主任医师
衡阳市中医医院 针灸推拿科

孙申田针灸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经验荟萃

165人已读

孙申田针灸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经验荟萃

引用格式:祝鹏宇,左歆,姜斌,孙申田.孙申田针灸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经验荟萃[J].中国针灸,2023,43(3):261-264.

2023 4 ╱ 抽动秽语综合征 ╱

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抽动为主要特点,常伴行为障碍,其中又以强迫症和注意力缺乏/多动多见。西医治疗TS以药物为主,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2受体激动剂、抗癫痫药物等。但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于儿童长时间治疗的药物并不多。其他疗法包括行为干预、神经外科治疗等,由于专业人员不足、有创等原因无法广泛开展。中医治疗TS多采取中药内服法,但服药疗程较长,患儿依从性相对较差。研究表明,针灸治疗TS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1 ╱病属心身,形神失调╱

孙教授结合TS多部位、不自主抽动,同时伴有行为、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认为其病机核心为血虚生风,病位在心、肝。小儿“肝常有余”,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儿情志失调致肝失疏泄,郁久化火,引动肝风,虚风内动,则表现为抽动症状;肝藏血,久病则致血虚,血虚无法濡养筋脉,出现挤眼、噘嘴、皱眉等症状;肝血亏虚累及于心,导致心血亏损,神无所依,故出现注意力缺陷、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

2 ╱皮层功能定位,指导针刺选穴╱

2.1 抽动障碍,首选锥体外系区

锥体外系主要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平衡与运动,若该系统发生损伤,可出现肌张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研究指出,TS多发性不自主运动主要由将运动和感觉系统结合起来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锥体外系通路被异常激活导致,基于此,孙教授首选焦氏头针锥体外系区(运动区前1.5cm的平行线)治疗,并施以经颅重复针刺法。

2.2 行为障碍,首选情感区

行为障碍最常见的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和强迫症状。研究证实TS的注意力缺陷和强迫症状,多为前额叶皮质受累导致,脑电图亦显示前额叶皮质脑电活动异常,慢波活动增多。前额叶皮质与人类高级精神活动密切相关,该区域受损可以出现强迫症状、道德水平下降以及社会行为失控。情感区是大脑前额叶皮质在前额部的投射区,基于此,孙教授针灸治疗TS伴行为障碍时选取情感区。

3 ╱多法调神,神安动缓╱

孙教授临床发现情志、心理异常与TS的诱发、加重密切相关,是TS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提出“神安则动缓”的学术观点,治疗重在多法调神。

3.1 手法调神

经颅重复针刺法是孙教授在头针疗法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经颅刺激技术疗法体系,将头针疗法和大脑皮层功能区主治紧密联系,通过特定强度和规范的针刺捻转手法,积累有效刺激量,使针刺刺激信号达到一定强度从而作用于大脑皮层相应功能区,调节中枢脑功能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TS患儿针刺治疗时多数会有强烈的紧张恐惧情绪,孙教授强调针刺时手法力度一定要轻柔,经颅重复针刺法的刺激量和强度都要低于成人,一般行捻转泻法(捻转频率150~200r/min,时间2~3min)。

3.2 重用“效穴”,多穴调神

“神”的活动不仅与脑窍相关,五脏也各有其神,志是肾封藏属性的体现;肾志不足,则注意力涣散,易出现恐惧情绪。TS包含无法自我控制、日常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力差等肾志不足的表现。孙教授将“脑心同治”和“肾脑相关”两个中医理念进行有机结合,临证选取百会、内关、神门、大钟,对“心、脑、肾”进行治疗。

《针灸大成》载:“百会主心烦闷,惊悸健忘,心神恍惚等”,在TS的治疗中百会穴除具“安儿神”之效外,还有“宁童心”之功,可镇静安神、息风定惊。《千金翼方·小儿惊痫》载:“神门,主数噫恐悸少气”,认为神门可治惊恐、心悸等,与TS的表现对应。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内关主要在两侧额叶、针刺神门主要在两侧颞叶出现脑神经元活动增强;针刺神门、内关时,梭状回、颞下回出现神经元活动增强现象,这两个脑区与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密切相关。针刺内关、神门两穴,不仅可以影响额叶-颞叶的神经元活动从而改善不能自控的抽动症状,还可以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抑郁焦虑状态。“钟”一字在古汉语中有容藏之意,大钟为先天之精所藏之处,可治疗肾精不足之证。大钟为肾经络穴,膀胱经循行从巅入脑,针刺大钟可使肾精上荣于脑,同时影响肾志与脑神,改善TS抑郁焦虑情绪,符合“肾脑相关”的中医理念。

4 ╱联合腹针,增强疗效╱

孙教授将腹部看作大脑的全息影像,参考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将腹部分为10个功能区。针对TS,孙教授提出将头针与腹针联合以增强治疗效果,“腹脑”联合针刺弥补了单一头针疗法对部分患者疗效欠佳的不足。

孙教授针刺选取腹一区(位于剑突下0.5寸及左右旁开1寸处)和腹三区(腹正中线上剑突至肚脐分成 4等份,取第3等份的中间位置左右旁开1.5寸处)治疗TS患儿腹部抽动和精神症状。腹一区和大脑前额叶皮质功能相似,针刺该区与头针情感区类似,可以改善TS患者心情郁闷、焦虑等精神症状。部分TS患者出现面部、腹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症状,孙教授选取腹三区进行针刺治疗,该区功能相当于头针锥体外系区。

5 ╱特色取穴,强化治“标”╱

孙教授认为针刺治疗TS要“强化治标”“心身同治”,心理异常和躯体多动同时治疗。治疗脑功能异常为“本”,缓解面口部的抽动和异常发声为“标”。

5.1 依据症状,局部取穴

根据TS发作时的不同症状,针对性选取局部腧穴进行治疗。针对耸肩、颈部抽动选取风池,针对脸颊、眼部、口角抽动选取太阳,针对怪声秽语、清嗓选取廉泉。

5.2 首尾取穴

首尾取穴即选取经脉起端的腧穴治疗经脉止端部位的疾病,或选取经脉止端腧穴治疗经脉起端部位的疾病,或首尾同时取穴治疗经脉所过部位疾病。《灵枢·经脉》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其支者……还出挟口……上挟鼻孔”,TS患者发病初期多为嘴、鼻、手抽动症状,这些症状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密切相关,故选取大肠经尾穴迎香与相对首穴合谷进行针刺治疗。

5.3 同名经取穴

同名经取穴是指选择手足同名经上的腧穴治疗疾病的一种取穴方法。TS迁延日久,抽动部位会从头面转向腹部、下肢部,孙教授采用针刺下肢的足少阴肾经大钟与上肢的手少阴心经神门治疗。

针药结合和序贯疗法的内容大家感兴趣可以阅读原文。

6 ╱典型病例╱

患儿,男,9岁。就诊日期:2020年12月26日。

主诉:眨眼伴频繁清嗓5年余,加重3个月。

现病史: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频繁眨眼,于某医院五官科就诊,予滴眼药水(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缓解,后眨眼复发,继之出现清嗓、歪嘴、皱眉、耸肩、手足蠕动、鼓腹、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在某医院确诊为“抽动障碍”。接受心理治疗,效果不佳。以上症状反复出现,时轻时重,未接受系统治疗。近3个月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不自主秽语。

刻下症:频繁眨眼、耸肩、挺胸,口中发出“呃呃”声响,间歇不超过10min,能按要求短暂自主控制,但数分钟后又出现更为强烈的发作,发作突如其来,烦躁焦虑,多梦,夜间有肢体抖动,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断:慢惊风(血虚生风证)。

中医治则:养血活血、息风止痉;

治法针刺配合中药治疗①毫针针刺取穴:百会、锥体外系区、情感区、腹一区、腹三区、迎香、太阳、廉泉、合谷、神门、内关、大钟。操作:患儿取坐位,采用0.30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百会向后与皮肤呈30°角进针30mm;情感区共3针,均向上平刺30mm;取锥体外系区中上1/3处,针尖与皮肤呈30°角进针30mm,以上穴区进针后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捻转泻法,捻转频率150~200r/min,持续2~3min),留针期可间歇行针,以局部热、麻、酸胀为得气。腹一区针尖向脐方向以 30°角斜刺30mm,3针平行;腹三区针尖向外呈30°角斜刺30mm;迎香向内上平刺8mm;太阳针尖与皮肤呈45°角向外上方斜刺10mm;廉泉针尖与皮肤呈45°角向舌根方向斜刺5mm;合谷、神门、内关、大钟均直刺20mm,均行捻转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针刺5次,连续4周。②中药治疗:生龙骨25g、生牡蛎15g、姜半夏5g、白芍15g、当归15g、川芎10g、生地黄10g、天麻15g、钩藤10g、全蝎5g、白僵蚕25g、蜈蚣1条、防风10g、菊花25g、茯苓15g、珍珠母15g、柴胡10g、生甘草10g、琥珀2.5g。每日1剂,水煎服,共治疗4周。

2021年1月28日诉白天症状好转,夜晚发作频繁,配合心理行为疗法继续治疗1个月。2021年3月1日诉抽动症状、焦虑明显减轻,停针刺和口服中药治疗,改用揿针治疗。取穴:情感区、腹一区、腹三区、迎香、太阳、廉泉、合谷、神门、内关、大钟。操作:患儿取坐位,选取0.22mm×1.5mm揿针,将揿针贴于上述穴区后多次按压。每周3次,连续4周。继续治疗1个月。2021年4月3日诉抽动症状消失,学习成绩有所提高,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患儿治疗中,针刺首选锥体外系区治疗不自主抽动,选取情感区治疗行为障碍;选用调神腧穴百会、大钟、神门、内关,且行经颅重复针刺法予手法调神;结合腹一区、腹三区增强疗效。针对TS易复发的特点,孙教授强调治标的重要性,针刺风池、廉泉、太阳、合谷、迎香治疗小儿怪言秽语、面部及肢体抽动的症状。对于TS临床特点和部分患儿畏惧针刺治疗的心理,孙教授通过结合揿针序贯疗法巩固针刺疗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贺亚辉
贺亚辉 副主任医师
衡阳市中医医院 针灸推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