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顾超 三甲
顾超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医内科

看看你处于哪一种状态?

37人已读

近期顾医师读了一本书,名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其实算是心理学范畴的书,以患了抑郁症的蛤蟆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展开,开卷有益,这本书里的很多心理学观点顾医师认为很符合当下很多人的状况,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书中将人们的状态分为三种:“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以及“儿童自我状态”。结合书中提到的四象限分法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状态:

(悲伤的)儿童自我状态(我不好,你好):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种状态包括小时候体现过的所有情感,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否定自己,把所有错误都归咎于自己身上,喜欢自责,情感简单,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绝对不等同于“幼稚”。

关键词:难过、内疚、悲伤、恐惧、自责

(挑剔的)父母自我状态(我好,你不好):一个人的行为与内心想法极似自己的父母一般。这种状态包含自出生起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评判观,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埋怨别人,好为人师,喜欢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育别人,凡事都先归咎于别人的问题,从不自省。

关键词:爱批评人、愤怒、严厉、推卸、高高在上

成人自我状态(我好,你也好):拥有大人的成熟,又拥有本我的自洽。这种状态能做情绪的主人,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理性而合理的处事。具有自己成熟且完备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个人观,内心强大而独立,公正而温暖。

关键词:客观、计划、行动、客观、理性、公正

结合门诊上的病人,顾医师认为很多抑郁的病人多处于“儿童自我状态”里,而焦虑的病人多处于“父母自我状态”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将自己转化为“成人自我状态”,做到自洽,会发现,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结果都会有所不同,心情也会变得晴朗起来~


顾超
顾超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