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燕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肿瘤内科
肺癌脑膜转移:精准治疗带来新希望,但挑战依然严峻
327人已读
肺癌脑膜转移,曾被视为癌症患者的噩梦,预示着生命的终结。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特别是精准医学的兴起,肺癌脑膜转移的治疗正迎来新的曙光。
1. 脑膜转移:肺癌的“致命一击”
脑膜转移是肺癌最严重的并发症,癌细胞会扩散到大脑和脊髓的“保护膜”上,引起各种复杂的不舒服的症状。过去,这种病进展快,治疗手段有限,病人的生存期很短。
2. 脑转移和脑膜转移:有什么不一样?
脑转移和脑膜转移都发生在脑内,但实际部位并不一样。脑转移是癌细胞直接跑到脑实质中长成肿瘤,症状通常比较局限,跟大脑的功能分区有关。脑膜转移是癌细胞扩散到脑和脊髓外面的软脑膜和蛛网膜上,症状会更广泛,也更难治。
3. 生存期:治疗是关键
如果不治疗,肺癌脑膜转移患者可能只能活两个月左右。但积极治疗,特别是新的靶向治疗,可以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命。
4、精准医学:为治疗带来曙光
近年来,精准医学的发展为肺癌脑膜转移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 驱动基因检测: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可以找到导致癌症发生的“罪魁祸首”,即驱动基因。可以通过腰穿留取脑脊液,以此作为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寻找驱动基因,指导后续治疗。
- 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的驱动基因突变,使用靶向药物精准打击癌细胞,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例如,携带EGFR突变的患者,使用第三代EGFR靶向药,可有效延长生存期,或者在第三代药物也耐药后,使用高剂量的三代药物,也可以改善症状,延长生存。
- 联合治疗: 靶向治疗联合鞘内化疗或放疗,可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疗效。
-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具有广谱抗癌潜力,目前在脑膜转移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中。
- 液体活检: 通过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以更早、更准确地发现脑膜转移,并实时监测治疗效果。对于脑膜转移的患者,脑脊液是更能反应分子特征的检测标本。
- 耐药机制检测: 通过液体活检或组织活检,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如EGFR T790M、MET扩增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 更换或联合靶向药物: 根据耐药机制,选择新的靶向药物或联合用药方案。例如,T790M突变患者可使用三代EGFR-TKI,MET扩增患者可考虑EGFR-TKI联合MET抑制剂。
- 联合治疗策略: 靶向药物可与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进一步提高疗效。
- 局部治疗: 对于局限性脑膜转移,可考虑鞘内注射化疗或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
- 临床试验: 脑膜转移的患者,通常被排除在新药临床试验之外,但是患者又亟需新型的治疗方式,所以鼓励患者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来探索更多的治疗可能性,实现脑膜患者的生存期延长。
5、靶向治疗耐药后的脑膜转移:挑战与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肺癌脑膜转移患者是在接受靶向治疗后出现耐药而发生的。此时,我们需要采取新的策略:
结语
肺癌脑膜转移不再是“无药可用”的不可战胜的敌人,精准医学的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挑战依然存在,如血脑屏障阻碍药物进入、肿瘤异质性等,但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突破性的治疗方法问世,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
重要提示: 本文仅供科普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
本文是李晓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