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赵刚 三甲
赵刚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胆石病中心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01

61人已读

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高, 结石导致胆管阻塞引起胆道炎症、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引起萎缩性肝硬化、并诱发肝内胆管癌等严重损害。由于肝内胆管解剖的复杂性,不仅在诊断上容易出现漏诊,而且治疗后容易出现胆管炎症发作难以控制、残留、高复发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使该病成为当今胆道外科治疗的重大难题。

术前对结石做出定位诊断,对数目做出较精确的估计,并全面了解胆道狭窄等复杂的病理,选择每种类型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术的主要目的应达到:①尽可能取净结石,清除病灶;② 纠正胆管病变;③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④为胆道的再处理创造微创通道。

治疗手术方式种类繁多,但目前主要为以下几类。微创手术以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内环境稳态等优势成为 21 世纪外科的发展方向。随着临床应用的开展,近年来,腹腔镜或胆管镜下行肝胆管结石治疗术日趋成熟,为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带来新希望。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多有胆管炎症反应,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若治疗不恰当会带来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甚至肝脏癌变等严重后果。肝胆管结石虽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发生率高且难于治愈,部分复杂病例手术多次依然无法痊愈。

肝内胆管结石诊断

肝内外胆管结石依靠超声、CT、MR、造影等检查,结合临床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超声检查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黄疸和胆道梗 阻患者均不受限制。CT 用于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异性为 97%,对 X 线不显影结石诊断率低。MR 检查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上特异性和灵敏度与 CT 类 似,MRCP 与 CT 胆道造影同样能够很好的明确肝内胆管胆汁的引流情况以及胆管的狭窄部位。MRCP对胆道结石的敏感度达 92%。ERCP 的诊断价值相当,ERCP是一项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微创内镜介入技术,不仅可以确诊胆总管结石,而且还可以处理结石,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 ERCP 属于有创性检查,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一般不实施单纯诊断性的 ERCP。

B 超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其操作方便,简便易行,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操作者经验有时会影响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结果。当胆道肿瘤、感染、积气合并胆管结石将难以断定检查的结果及正确性,对胆管狭窄部位的显示不如 CT 和 MRI,因此制定手术方案是不应完全按照 B 超的诊断。

CT 通常能显示出结石在肝内胆管的分布,胆道系统的扩张,肝实质的萎缩以及门脉高压导致的脾大和食管胃底曲张等情况,可以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但 CT 对于一些细小结石和不能被 X 线显影的结石诊断较为困难。MRCP 费用相对较高,但对于多方位显示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和胆管扩张或狭窄的程度,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日臻完善,但对于狭细胆管的显示不如胆管直接造影清晰准确。

ERCP(经内窥镜胆胰管造影)和 PTC(经皮穿刺胆管造影)为胆管直接造影,是诊断肝胆管结石的传统方法,因有创伤性,首次已不作为胆管结石的常规诊断手段,而二期手术同时 PTC 不仅可作为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及胆管引流、也可作为后续胆道造影检查。


本文选自:吴英俊等,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

原文链接地址: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 - 中国知网 (cnki.net)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赵刚
赵刚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胆石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