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吴作友
吴作友 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肛肠外科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和治疗

218人已读

出口梗阻型便秘,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慢性便秘患者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约达60%左右。这一病症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防治至关重要。


一、概述与病因。


出口梗阻型便秘,又称直肠型便秘或盆底肌功能不良,是指由于排便出口附近的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排便困难或羁留性便秘的一种综合征。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与盆底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在排便过程中,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非但不能正常舒张,反而异常收缩,导致肛门口紧张度增加,粪便难以排出。


此外,盆底异常也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原因,包括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多种情况。这些异常状况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出现,相互影响,进一步加剧排便困难。


二、临床表现。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排便费力:患者常感排便时十分费力,有排不尽感或下坠感,每次排便量较少。

2. 便意频繁但难以排出:部分患者便意频繁,但排便时却难以排出,有时需在肛门周围施加外力辅助排便。

3. 肛门直肠指检异常:检查时直肠内常存有泥样粪便,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

4. 结肠传输试验异常:在结肠传输试验中,多数标志物会滞留在直肠内,显示直肠排空功能障碍。

5. 肛门直肠测压异常: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与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均可能出现异常。


三、诊断方法。


针对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上有多种诊断方法,包括专科检查、排粪造影、肛管直肠测压、结肠传输试验以及肌电图等。


- 专科检查:通过视诊和直肠指诊,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等病变。

- 排粪造影:能够直观地观察直肠肛管解剖结构的异常,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肛管直肠测压:测定肛管静息压、最大缩榨压等指标,了解排便时肛管直肠压力的变化。

- 结肠传输试验:通过吞服不透X线标志物,观察其在肠道内的分布情况,判断便秘类型。

-肌电图: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指导临床治疗。


四、治疗策略。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疗旨在缓解症状、恢复规律性排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及外科治疗等多种手段。


1. 一般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如苹果、草莓、胡萝卜等;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肠道蠕动。


2.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至中度患者,可选用缓泻剂、灌肠、水疗等方法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这些药物对于严重的顽固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效果有限。


3. 生物反馈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肛门括约肌失协调和盆底肌、肛门外括约肌排便时矛盾性收缩导致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经过正规治疗,有效率可达70%以上。


4. 外科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肠前突修补术、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


预防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具体措施包括:


-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度精细化的饮食。

- 充足水分:保证每天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适当锻炼: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等,促进肠道蠕动。

- 良好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导致便秘加重。


此外,对于已经患有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应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恶化。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便血、肛门直肠疼痛等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

吴作友
吴作友 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肛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