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质性病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便秘等,以前两种疾病多见。在人群中发病率为 10% ~ 20%,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为主要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质性病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便秘等,以前两种疾病多见。在人群中发病率为 10% ~ 20%,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为主要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功能性胃肠病涉及部位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肠道、胆道、肛门等。症状各不相同,主要为慢性起病,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癔球症:表现为咽部异物感,经常做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严重可出现无影像学异常的吞咽困难。
嗳气: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企图通过嗳气来缓解腹部不适和饱胀感。
功能性消化不良:
刚吃一点食物就出现早饱感。
餐后饱胀、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或腹部不适、腹泻、便秘、腹胀、胃灼热、早饱、恶心、呕吐等。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恐惧、疑病、紧张以及敌意等,但并非心理疾病。
功能性胃肠病慢性、持续性、易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加重社会、家庭经济和医疗负担。但是本病是功能性疾病,很少有严重不良后果(除严重节食、不进食形成恶病质外)。
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因素,其预防主要依靠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情绪舒畅。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原则是排除性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血尿便常规、胃镜、腹部超声、CT 相关检查,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后,可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其他:食管酸碱度、压力监测,以了解是否存在食管动力异常,胃食管反流情况。
因病因不明、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生物化学改变等,功能性胃肠病无特效药,主要是对症的经验性治疗。
药物治疗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具体药物选择如下:
抑酸剂:对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常先选用抑制胃酸分泌药,但目前对其疗效尚不明确。可选择 H2 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国内有研究显示,采用小剂量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总有效率达 95.1%,对上腹痛或不适有较高的缓解率,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促动力药: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密切相关,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由于胃肠运动减弱或其协调障碍所致的功能性胃肠病,如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等。
内脏敏感性增高的药物治疗:
五羟色胺类制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替加色罗等,提高胃肠道对扩张的感受阈值,抑制胃肠的敏感性。
阿片类物质通过外周和中枢的机制,减轻内脏的疼痛,并通过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来抑制胃肠道运动。
α 肾上腺素能药如可乐定,可影响结肠和直肠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提高结肠顺应性,改善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
止痉药物、泻药:如山莨菪碱、蒙脱石散等可改善疼痛、内脏不适、排便情况。
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及其他药物。由于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故治疗应以小剂量作为起始剂量,再根据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逐步加大剂量。
改善胃肠道菌药物:益生菌可能通过产生化学物质、肠道占位性保护、争夺营养、释放免疫刺激因子等作用机制,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减轻患者不适症。
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肠道内过度生长的细菌,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研究发现,利福昔明可通过改善肠道转运及调节肠道菌群来减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胀、腹痛、水样便症状。
治愈情况
危害性
功能性胃肠病如未经及时科学的治疗可出现胃溃疡等并发症,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