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脊膜瘤 >

脊膜瘤介绍,什么是脊膜瘤

介绍

脊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脊膜纤维细胞的良性椎管内肿瘤。

50~70 岁为本病高发年龄,女性占比 80% 左右,部位以胸段最为多见。

主要症状为脊柱区及下肢疼痛、下肢运动能力下降,下肢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椎管内脊膜瘤

韩利章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脊膜瘤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相关。

遗传:神经纤维瘤病 2 型(常表现为合并多个脊膜瘤、脑膜瘤或神经鞘瘤)是一种基因病,患本病的患者一生可能会罹患一个,甚至多个脊膜瘤。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脊膜瘤,需加以注意:

  • 遗传:有脊膜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可能会有更高的罹患脊膜瘤的风险。
  • 怀孕:怀孕期间升高的雌激素,可能对脊膜瘤的发生及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 子宫肌瘤、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这些患者体内雌激素明显升高,对脊膜瘤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 理化因素:有研究报道接触射线、橡胶、微波,炎症等可能与脊膜瘤的发生有关。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为什么脊膜瘤好发于女性

孙伟 上海中山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症状表现

患者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出现逐渐加重的脊柱区及下肢疼痛、下肢无力、肌萎缩、运动能力下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常见症状

  • 疼痛:肿瘤压迫脊髓及神经根,使脊柱区及下肢产生疼痛感。
  • 下肢无力:支配腿部肌肉的脊髓或神经受压迫,使其支配肌肉运动功能受损。
  • 排尿或排便控制功能障碍:控制膀胱和大肠正常排尿和排便功能的神经受压迫,使其功能异常,可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排便困难。
  • 肌萎缩:肌肉运动能力下降,长期处于失用状态,可能产生肌肉萎缩。

并发症

本病如果不及时治疗,肿瘤逐渐增大,压迫脊髓及神经根,使脊髓支配的肿瘤平面以下的区域运动感觉功能出现异常,甚至可能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积水等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被误诊成颈椎病的斜坡脊膜瘤:手麻、走路有踩棉花感,不一定就是颈椎病!   

李维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如何预防

本病发病机制不明,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MRI 检查:为诊断脊膜瘤的首选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脊髓、脊膜等软组织的病变或占位。增强磁共振检查,需要在影像学检查前在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应用于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可能患有脊膜瘤,或者确诊脊膜瘤而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变化或随访的患者。
  • CT 检查:有辐射影响,能较好地显示脊柱区骨质结构,但对于脊膜瘤瘤体本身的显示情况欠佳,不作为首选检查。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椎管内脊膜瘤与神经鞘瘤鉴别诊断

张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治疗方式

脊膜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如若没有明显的症状,可选择择期手术;如若出现明显神经受累的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 脊膜瘤切除术:其目的是在直视下或显微镜下完整切除脊膜瘤及其周围的病损组织。
  • 软组织修补术:切除肿瘤后,将手术切口进行重建、修补,为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免发生脑脊液漏。
  • 脑室腹腔分流术:适用于合并脑积水的患者,其目的是降低颅内压力,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生姜”样生长的脊膜瘤(颈椎椎管内哑铃型脑膜瘤),神经根间隙切除肿瘤…

张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注意事项
  • 术后应遵医嘱规律行增强 MRI 检查,并进行随访。
  • 伤口于拆线前勿接触水,若出现感染及时就诊。
  • 术后应遵医嘱尽早下床活动。
  • 对于已经出现下肢无力、肌萎缩者,应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如靠墙静蹲、抗阻伸膝、抗阻屈膝等训练,以促进恢复。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脊膜瘤诊疗共识

张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预后
  • 本病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出现下肢瘫痪、肌肉萎缩、大小便障碍,甚至脑积水等严重症状。
  • 经过手术后,患者可避免上述严重症状的出现,部分出现的症状可缓解或完全消失。除部分病理分级为 WHOII 级或 III 级的患者,复发率低,预后良好,生活质量和寿命无明显影响。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脊膜瘤手术后多长时间才能恢复?

张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推荐医生 1504位 推荐医院 50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