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主要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行为为特征,伴有显著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
青少年和青年是进食障碍的高发人群,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可能会出现的症状有暴饮暴食、饭后呕吐、使用泻药、过度锻炼、反刍食物(反复出现食物反流,及再次咀嚼部分已消化的食物)、营养不良等。
进食障碍主要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行为为特征,伴有显著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
青少年和青年是进食障碍的高发人群,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可能会出现的症状有暴饮暴食、饭后呕吐、使用泻药、过度锻炼、反刍食物(反复出现食物反流,及再次咀嚼部分已消化的食物)、营养不良等。
目前,进食障碍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与其他精神疾病一样,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例如:
遗传学:某些基因可能会增加患上饮食失调的风险。双生子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的遗传率在 33%~84% 之间,而神经性贪食症在 28%~83% 之间。亲属中有进食障碍者,则患此病的几率比正常人群多 8 倍。
生物学:生物因素可能在进食障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大脑内化学物质的变化。
心理和情感障碍:患有饮食失调症的人可能会有心理和情感上的问题,患者可能具有完美主义、复杂的人际关系,且更加冲动。
家庭压力:家庭在进食障碍的影响因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庭的负向影响是引发和维持进食障碍的主要原因。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具有一些共性:
厌食症患者的家庭观念强调完美、避免伤害、情感克制、行为适当和对异议的容忍。
贪食症患者的家庭易表现出可变性、激动情绪、矛盾和负性情感。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进食障碍,需加以注意:
进食障碍有不同的类别,其症状也有所不同。常见的进食障碍类别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症,其他类别包括反刍性障碍和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等。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
暴食症:
反刍障碍: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进食障碍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抑郁和焦虑、自杀想法或行为、身体发育问题等严重并发症。
进食障碍一旦形成,要进行纠正就相当困难了。因此,在这一障碍形成前,就应该采取干预措施。对于进食障碍的预防,可以采用三级预防模型。这一干预模式主要是针对正常人群、亚临床个体和进食障碍个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身体检查、心理评估、心理测试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进食障碍治疗原则是纠正营养不良,增加体重,同时采取药物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摄入高热量饮食或/和静脉营养,足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加食欲,恢复营养状态。
药物不能治愈进食障碍。然而,某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控制暴饮暴食、排便的冲动,或者控制对食物和饮食的过度关注。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等可能有助于缓解抑郁或焦虑的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饮食失调有关。
可以帮助患者学会如何用健康的习惯代替不健康的习惯。主要包括:
为了成功克服进食障碍,您可以试着把以下步骤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