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吃不饱”的孩子
在经历一次情感上的波动后,18岁的平平(化名)十分苦恼,不愿与周围同学交往,每天课后常独自一人发呆,总是感到自责和莫名的空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在吃东西时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在吃下去正常分量的食物后,仍然不停地把水果、蛋糕或其它零食填进肚子里,即使胃里已经觉得撑了,也还是要硬塞。平平深知这并不正常,更曾多次下定决心要节食,但均以失败告终。如此不到两个月,体重增加了8公斤。后来,无法抑制的进食冲动似乎会随时随地发生。有时候走在街上,她也要钻进路边的麦当劳,吞下几个汉堡包。为了减肥,她又不得不在大量进食后,用“扣喉”的方法,强迫自己将刚吃进的食物吐出来。为了避免催吐时的尴尬,她在手提包里放了一条折叠的长胶管,在大量进食后,她会躲进洗手间,把胶管缓慢通过喉咙插进胃里,把胃里的食物通过胶管导出。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影像学的检查,都没有发现平平有明显异常。最后,在情感障碍门诊,她被诊断为抑郁障碍及神经性贪食,使用药物和心理治疗后,病情逐渐改善。平平所患的贪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另一种是处于另一极端的厌食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医师蒋泽宇介绍,目前广州尚未建立专门收治进食障碍患者的诊治病房,但从各大医院的精神心理门诊、情感障碍门诊和心身障碍病房、抑郁障碍病房、情感障碍病房等的诊治情况来看,近年来广州青少年进食障碍患者呈现逐年增多趋势。而北京、上海等地专门收治进食障碍患者的诊治中心,也呈现出同样趋势。蒋泽宇主任继续讲到,他本人近几年一直在关注青少年进食障碍患者。他门诊就诊的进食障碍患者青少年女性多见,年龄12-18岁之间,多有共病,比如同时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甚至双相障碍等。求助治疗时间偏迟,很多患者都拖延了至少1年以上。近几年确实发现进食障碍患者数量比以前有明显增多。西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厌食症的发病高峰年龄是14岁~19岁,贪食症的发病高峰是15岁~19岁,大约有10%的青少年女性出现不同程度的进食障碍的症状。其中又以13岁~14岁和17~18岁这两个年龄段最为常见。他表示,进食障碍是一种伴随严重医学后果的心理疾病,和其他心理疾病相比更加影响青少年的病理思维、行为和情绪,并导致十分严重的短期和长期医疗并发症。由于这些个人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的紊乱反过来导致食物摄入的剧烈变化,进食障碍可能比目前已知的任何其他精神疾病都更容易引起生理疾病。神经性厌食的青少年会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系统、血液系统、代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最严重的急性问题时心动过缓、体温过低和脱水。所有这些并发症都可能危及生命。患有神经性厌食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慢性医学问题是可能存在显著的生长迟缓;青春期延迟或中断,会对月经和生育能力造成影响;骨质疏松等。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大脑或部分大脑的体积缩小,心脏功能异常等。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是暴食和清除发作,会出现脱水、酸中毒、肾脏问题、癫痫、心律失常、多发性龋齿等。进食障碍常常伴发其他心理疾病。比如三分之一以上的慢性神经性厌食患者都患有强迫症。进食障碍患者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高达63%。1.了解进食障碍蒋泽宇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了解进食障碍是严重的医学和精神疾病,大多数的进食障碍患者的问题都是逐渐发展形成的,有时甚至是隐匿的,“家长和老师最好能明白典型的、暂时性的进食问题,以及孩子对体重的关注,是通过什么途径发展成真正的进食障碍,这样你就会知道孩子处于该轨道的什么位置了”。比如,神经性厌食通常从节食开始,逐渐发展至威胁生命的饥饿状态。暴食发作以及清除行为的发生,通常略迟于神经性厌食的极端节食。大多数有暴食障碍患者的青少年会说他们使用食物来帮助其处理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等。2.留意这些警示信号发现孩子出现进食障碍的警示信号后,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合作,尽早鼓励孩子找精神心理科医生做专业评估。比如,发现孩子有节食行为,经常阅读节食的书籍,突然决定素食,不吃正餐,拒绝与家人一起就餐,伴随体重下降出现停经,有暴食行为,发现减肥药或泻药等等,都可能提示孩子有进食障碍的风险。“进食障碍患病时间越长,治疗起来就越困难。尽早开始行动,可以最大可能的帮到孩子。”蒋泽宇说。3.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治疗中作为父母,更需要对进食障碍有足够的了解,需要知道如何合理地评估孩子在好转还是恶化。父母应学会了解进食障碍的患者如何思考和行事,以及他们为什么做奇怪的事情,能有助于他们在帮助孩子时更有同情心,给到孩子更大、更有效的支持。“父母应该认识到不良情绪是导致暴食或厌食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孩子的情绪爆发时,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给他太多的心理负担。其次,引导他分析情绪,引导孩子思考他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会消除掉这样的负面情绪。接着,引导他反思情绪,指出发怒哭闹并不会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沟通一起商量一起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体会他人的感受。”蒋泽宇说。4.不要浪费时间问“为什么”如上文所说,进食障碍的发病原因仍未可知,而父母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确定的。“孩子患进食障碍不是你的错。如果你觉得是你导致了进食障碍并感到内疚,那么当你面对帮助孩子改变进食行为的任务时,也可能会感到无望和无力。”5.父母应积极有效地承担起父母的职责蒋泽宇提醒父母们,在与进食障碍的斗争中,充分使用作为父母的爱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青少年神经性厌食患者几乎没有任何恢复的动机,如果没有你的力量,孩子会陷入疾病所致的体重螺旋式下降和对于食物和热量的强迫思维中。神经性贪食也是如此,疾病的羞耻感会将孩子囚禁起来。当你能够参与其中并支持孩子度过困境,羞耻感实际上也会减轻。”父母要给孩子定规矩,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规矩。父母应该与孩子平等有效地沟通,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内部环境。蒋泽宇介绍,对于进食障碍的青少年,必须把改变紊乱的进食放在首位,保持专注,通过干预来改变行为,建立一个有规律的进食模式,并找出方法扩大食物选择的范围。无论对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还是暴食障碍患者来说,有一点非常重要:确保一整天中他们的进食行为都是有人看管的情况下进行。同时,保证有规律的进餐时间也是必要的。在神经性厌食的情况下,身体需要有规律的进食来维持生理运作。对于那些患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的人来说,不吃饭还会带来因为饥饿的增加而增加暴食的风险。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结构化的进餐时间可以有助于进食模式的正常化。除了规范进食时间并帮助孩子吃得更多外,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拓展他要吃的食物的种类。患有进食障碍的青少年通常会列出一份他们觉得吃起来很舒服的特定食物清单。通常是些极低热量、无脂或低脂、低能量的食物。或者,正如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患者一样,他们有自己渴求的食物(通常是糖果、淀粉类食品等),但是他们只允许自己吃很小的量——直到一次暴食发作。这两种情况下,孩子都有一些方式来进一步展现他们在食物选择上的先占观念,包括计算热量、脂肪量、称重和计量食物来划界,要求有他们自己(有时是和别人)来准备所有食物,有时使用特定的炊具、盘子、碗或餐具。进食障碍患者设定的这些规则最初似乎是为了防止自己吃得太多和体重增加,但这些规则最终适得其反,成为一个妨碍正常饮食的规则牢笼。所以,当家长挑战这些规则的时候,可以说是在挑战那些障碍背后的对于食物的歪曲思维。可以说,全面打击这种思维歪曲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是许多患者实行饮食改善的基础。概括来讲,对进食障碍患者主要有一下几点建议:1.配合父母全面挑战进食障碍背后的对于食物的歪曲思维;2.规律饮食,保证按时一日三餐,营养均衡,每天应当适当控制零食的食用量,尽量不吃零食或甜食;3.不挑食偏食,注意均衡摄取营养。4.饮食注意合理搭配,每天不仅要吃肉、蛋类食物,还应该吃一些杂粮,保证荤素搭配。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海报设计:周振丰封面图/视觉中国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蒋氏心语2024年04月29日 96 0 0 -
如何识别神经性贪食症和焦虑引起的食欲增加?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2月03日 107 0 1 -
这些心理障碍和痛苦的处理可以参考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01案例:患病经历高二那年开始,我便开始有了这个病,及其折磨人的。高二那年,思想上多疑、担忧、恐惧,再加上每天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就出现了脚臭,刚开始不在意,后来别人的指指点点就开始明白说的是我。从那时起我变的自卑、伤感、不感在人群里来往。回家的时候便跟父母大吵大闹,他们都不能理解我,认为我是在胡闹,他们闻不到我脚的味道。后来我病越来越厉害了,脚的味道像烟味、鞋味、胶味、总之各种乱七八糟的味道。慢慢的我患上了抑郁症,不想出门,不想去上课,不想做公交,更不想去人群之中,时好时坏,没人能够明白。在大学里没人愿意跟我做朋友,甚至在背后骂我,离我能有多远就有多远。去大医院检查也做了,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中药也喝了,胃的肠道菌群都紊乱了,大便排泄颜色和形状都不正常了,胃喝坏了。一直坚持了3年,从高中到大学,我忍受了多少不堪,想过一次自杀,但之后都放弃了,我还舍不得去死亡,结束我的生命,毕竟想想父母,想想自己还是大好年华,我一天一天度日如年。实习的时候患上了焦虑症,每天都在想穿那双鞋味道小了,喜欢买鞋,买更多的鞋,但其实明白根本不是鞋的问题。在网上一查,发现和我一样患有神经性脚臭1万多人,他们青春的年华,也要饱受着折磨,我瞬间便有了坚强下来的理由,我们没有放弃一丝希望,寻找渺茫的光芒,尽管被那些痛之恶疾的医托欺骗。这个疾病似乎是近几年新出来的疾病,一些医生也不是很明白,先后给我们诊断为脚气、幻嗅症、精神分裂等,但药物治疗却无效。再后来,我在心理科医生那里知道我所患的是嗅观念-牵连综合征。包医生说,这种病与躯体变形障碍、强迫症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共病,本质上是一种“注意力固着”。在经过1年左右的正念禅疗之后,我终于摆脱了该死的“脚臭”问题。02的确,跟上述案例类似,强迫症并不是单一的病变实体,而是由一系列障碍组成的族系。下文将对常见的强迫相关病症进行介绍。1、健康焦虑和疑病症健康焦虑是指对健康的担忧,确切地说是对“不健康”的担忧,也就是害怕生病,它是一种状态或者症状,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求生是生物的本能,人也不例外,因此人都会对健康产生焦虑,可以说适度地关注健康是正常的和必要的。症状轻微者经过自己调节、医生解释或适当的医疗护理即可缓解。但是严重的健康焦虑则表现为对健康挥之不去的担心,惶恐不安,患者本人感到非常痛苦,难以忍受,伴有社会功能受损,常存在过度占用医疗资源的情况。与健康焦虑类似,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阴性医学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健康焦虑和疑病症患者由于严重高估灾难性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导致患者感到痛苦,高度紧张,反复核对、检查、询问等,他们会给自己量体温、测脉搏、量血压,他们还可能强迫性地检查自己的吞咽是否正常、仔细观察大小便的情况、反复在身上四处摸找肿块和突起……这种状况与强迫症非常类似。区别在于后者是基于想法产生的病症,而健康焦虑和疑病症患者则大多关注真实的生理感受,然后夸大自己的痛苦。2、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等进食障碍与强迫症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反复出现的顽固念头强迫患者执行某种仪式或模式化行为来减轻焦虑——拒绝进食或没完没了地进食——紧接着的是让自己呕吐、过度锻炼等强迫行为。与强迫类似,许多进食障碍者对自己的进食习惯产生了负面的想法,他们费力而徒劳地试图平息这些想法,却更容易表现出贪食的症状。而厌食症者则还可能产生与食物和体重无关的强迫思维和行为,其中包括要把物体排成对称形状的非理性意向。3、身体变形障碍(身体畸形恐惧症)身体变形障碍主要见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患者坚信自己身体外表,如鼻子、眼睛、嘴唇等部位,存在严重缺陷,或变得很难看,要求施行矫形手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使其外貌有轻度变异,也远非患者认为的那么难看。大多数患者对自己在脸上或头上找到的瑕疵忧心忡忡,比如说几条小皱纹在他们眼里就是惨不忍睹的畸形。他们可能会每天花上几个小时来进行强迫性仪式,会在镜子里来回审视自己,并用一层又一层的化妆品来掩饰自己“丑陋”的皮肤。患者往往以为他们臆想中的缺陷会让人看了心惊肉跳,于是有些患者就很少出门,如果外出就一定要戴上假发,用帽子或墨镜遮挡,要不就只待在某个地方不动。有些人只要路过商店的橱窗或是汽车就忍不住要停下来检查一下自己的容貌。与强迫症类似,这类患者的侵入性思维非常顽固,区别在于固着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上——外貌的缺陷,一般是他们自己的缺陷,但有时也可以是亲友的缺陷(替代性身体畸形恐惧症)。4、冲动控制障碍和成瘾行为冲动行为是强迫谱系中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拔毛癖者表现为强迫性地拔掉自己的毛发。有些人会拔掉自己的头发,其频繁程度达到使头顶某些地方出现明显秃发的地步。有些人除拔头发外,也会拔睫毛或是阴毛。搔抓症者表现为强迫性搔抓皮肤上的斑点、疤痕或突起,有时一天持续几个小时,有时甚至睡着了还会这样做。有些搔抓症者会把他们抠下来的东西咀嚼吞下,还有些则会动用缝衣针、别针、刀片、起钉器等工具。病理性赌博、病理性纵火、强迫性偷窃、强迫性购物,以及各种成瘾行为,如酒瘾、烟瘾、性瘾、毒瘾等,他们的表现也都是强迫性的。需要注意的是,冲动行为和成瘾行为与强迫症行为在动机上是有区别的。5、社交焦虑症和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症者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表情不自然、脸红、紧张,觉得给对方造成不适的反应,担心别人会怎样看自己,从而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交功能。严重者往往一个人待在家里,足不出户。特定恐惧症表现为对特定的动物、场所、情境表现出强迫性地恐惧。他们明知没必要担心和回避,但控制不住想法和行为。可以看出,社交焦虑症和特定恐惧症在本质上属于强迫症谱系。6、沉溺于白日梦一般认为,适当的白日梦——无定向的思维或神游是一种正常甚至可能有益的人类认知,有时候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如果过度做白日梦,甚至控制不了做白日梦,并对生活产生了影响,那就是强迫行为了。弗洛伊德说做白日梦是幼稚的,是神经症的表现。现代有人把强迫性地做白日梦称为“白日梦适应不良症”。这类求诊者经常用“胡思乱想”、“天马行空”来描述自己。有一个白日梦者如此描述自己的情况:我在自己的头脑里编织着不计其数的情节和故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人物。头脑中的故事有些是让人心惊肉跳的场面,例如我的父母死掉了,我的老师遭受学生们虐待、拷打,我的闺蜜遭受强暴……7、强迫性嫉妒强迫性嫉妒是指强迫性地怀疑配偶对自己不忠,会偷偷地检查伴侣的内裤,查看有无性行为的痕迹,如果配偶单独外出,会强迫性地注意他/她的穿着,但没有达到妄想的状态。他们对侵入性想法的反应是过度检查或是不断要求别人给予安慰,也可能想方设法地阻止伴侣单独出门,以求断绝他们被人求爱的危险。(注:本文素材整理自心理科包博士(baozuxiao)的著作《平息战斗:心理医生教你摆脱强迫的折磨》)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22日 89 0 0 -
严重便秘同时伴有进食障碍、重度营养不良该何去何从?
君不见肠浆之菌十院来~哈喽!大家好,我是小杨医生大伙最近有没有想我~~~我可是很挂念大家~~~出院的患者朋友们在家恢复的怎么样?有需要帮助的随和需要咨询关于肠道问题的朋友可以随时联系我最近收治的一位患者的患病就诊经历让人揪心。一位就读于北京211大学的花季少年因为患有严重便秘同时伴有进食障碍、重度营养不良四处就医,还进行了一次上消化道重建手术,术后症状反而继续加重,差一点让这名患者不能完成他的学业。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科普号2022年09月20日 692 1 5 -
饮食失调的药物治疗
确定可用作饮食失调治疗剂的药物是长期研究的重点,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作者综述总结了药物治疗三种饮食失调的最新发现,包括神经性厌食症 (AN)、神经性贪食症 (BN)和暴食症 (BED)。最近的研究表明,奥氮平对神经性厌食症门诊患者的体重增加具有积极作用。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症的精神药理学治疗的最新进展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先前药物试验的相对成功。奥氮平是第一种安全促进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增加的药物。氟西汀经 FDA批准用于神经性贪食症治疗,lisdexamfetamine经 FDA批准用于 暴食症 治疗。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症通常也对标签外规定的 SSRI反应良好。迫切需要对其他饮食失调的精神药理学治疗进行研究,例如回避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和其他特定的进食和饮食失调。——《平息战斗:心理医生教你摆脱强迫的折磨》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6月25日 239 0 0 -
蒙药治疗厌食
【临床病例】郭某某,女,48岁,于2013年7月16日来诊。 【主诉】食而无味,不知饥饿6月余。 【病史】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饮食无味,不知饥饿,先后服用人参鹿茸片、奥美拉唑胶囊等效果不佳。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经治疗2个多月未见明显效果。现纳差,饮食无味,不知饥饿,形寒怕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苔胖大,舌质暗红,舌苔厚腻,脉弱细。 【蒙医诊断】厌食。 【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治疗原则】调胃火,助消化,对症治疗。 【常用蒙药】毛勒日达布苏一4、浩都敦一10、查干乌日勒、阿拉坦一5、阿木日一6、哈日嘎布日一10、通拉嘎一5、阿那日一4等。 【蒙医外治疗法】胃穴和脊椎12节艾灸或热敷。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脉进行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
敖奇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5月23日 644 0 1 -
如何区分情绪性贪食和药源性贪食?
如何区分情绪性贪食和药源性贪食?----如果是药源性贪食,则贪食是持续性的,不是发作性,与焦虑抑郁、心绪不良的程度无关,而与引起贪食的药量有关;如果是情绪性贪食,贪食是发作性,与焦虑抑郁、心绪不良的发作有关,而与引起贪食的药量无关,至少在贪食期间,脑子一片空白,暂感受不到焦虑抑郁,病人无形中把贪食作为抗焦虑抑郁、心绪不良的治疗方法。
喻东山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1月11日 925 0 9 -
癌性厌食,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吃不下饭怎么办?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尤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疲劳、疼痛和厌食(食欲减退)是肿瘤晚期患者最常见的三大症状。在新诊断的癌症患者中有1/2出现食欲不振症状 ,而且这可能是某些胃肠道肿瘤患者早期的唯一表现。癌性厌食是影响肿瘤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造成营养不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负担等问题。 什么是癌性厌食?癌性厌食是指在肿瘤患者中,与慢性病相关的食欲减退。食欲下降可导致肿瘤患者摄入不足, 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体重下降、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减少,甚至出现恶液质,增加病死率。癌性厌食不利于抗肿瘤治疗措施有效实施,对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重要影响,如缩短生存期、影响化疗次数、增加治疗副反应、降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等。 癌性厌食常伴“恶液质”因厌食和恶液质在肿瘤患者中常紧密联系并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癌性厌食/恶液质综合征(CACS)。CACS是以持续性骨骼肌消耗为特征,伴或不伴有脂肪组织丢失,常规营养治疗不能完全缓解,最终可导致进展性功能损伤的多因素综合征。以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瘦体组织丢失为主、低蛋白血症、炎性反应为表现,伴或不伴乏力、贫血、水肿,呈现蛋白和能量负平衡状态。CACS以胃肠道肿瘤和晚期肿瘤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胰腺癌和胃癌,肠癌、肺癌次之。 癌性厌食发生的原因与机制肿瘤相关性厌食的原因和机制是复杂的,肿瘤与宿主之间复杂的慢性系统性炎症反应,伴随着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影响下丘脑食欲调节中枢和胃肠道,抑制食欲使机体产生饱胀感。例如,下丘脑室旁核附近的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是很强大的内源性厌食介质,大脑分泌的5-羟色胺是具有较强的厌食作用的单胺。胃肠道迷走神经传入介导产生饱腹感。 抗肿瘤治疗的一些原因如化疗、放疗、止痛治疗等致胃肠道蠕动减弱,肠道排空时间延长,及肿瘤患者其他的症状因素的存在,如便秘、抑郁焦虑、疼痛等,影响体内神经内分泌通路的紊乱,破坏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导致食欲下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厌食症状?可以采用英国诺丁汉大学营养学部“患者食欲症状问卷(CASQ)”来进行预测,需回答下列12个问题: 12道题,每一题得分范围为0~4分,问卷总得分范围为0~48分,总得分越低代表患者食欲越差。厌食的后果很严重,患者需要尽早调节食欲! 肿瘤患者如何调节食欲?1、药物来帮忙:孕激素类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癌性厌食的一线治疗药物,但要注意其副作用,如水钠储溜,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此外,糖皮质激素也可在短期内刺激患者的食欲,但其副作用明显,不宜长期服用。一些胃肠道动力的药也可以改善患者腹胀、便秘、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具体用哪类药物一定要咨询自己的主治医生,切不可自行乱用药。 2、营养治疗维持机体能量:癌性厌食的患者需要进行营养咨询,需要医生给予个性化的饮食护理方案。对食物类型、烹饪方法及用餐时间等都可以进行详细的规划。研究表明,营养咨询可以改善放化疗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除了增加自然进食外,可以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添加有谷氨酰胺、n-3脂肪酸、核苷酸等免疫营养制剂,有利于改善免疫功能。自然进食提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肉蛋奶等优质蛋白和粗粮等主食。优质蛋白的来源主要有牛奶、鸡蛋、瘦肉和鱼类;一些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中富含ω-3脂肪酸,可降低体内促发肿瘤的炎症水平;加强从食物中摄入B族维生素,补充维生素C;注意饮食多样化、细软、勿辛辣刺激:食物色、香味调配要适当。同时尽量少吃有刺激性和粗糙的食物,避免刺激局部加重症状和划破创面引起出血。对于有易饱、恶心症状表现的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下饮食护理对策来改善相应的症状! 6条tips改善易饱、恶心症状:1. 充分了解和认识到适当进食及营养对康复的重要性,鼓励自己摄取足够量的食物。选择身体较舒适的时刻多摄食,例如接受化疗之前或2次治疗之间。 2. 少食多餐,三餐勿过饱。感到饥饿时,可以随时进食,应随时预备方便取得的糕点、饮料等。 3. 可于用餐之前使用控制症状的药物( 例如:镇痛药或止吐药)。 4. 可优先食用高营养浓度并且喜爱的食物。正餐时间可以吃固体食物,茶歇时间可补充有营养的液体食物,以免出现胃饱胀感。 5. 避免食用易引起恶心的食物,接触不良环境,如避免油腻、太甜、辛辣等浓烈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处在高温、通风不良或有油烟味的环境。 6. 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如更换喜爱的餐具、布置漂亮的餐桌、欣赏音乐或观看有趣的电视),轻松愉悦的用餐情绪可明显改善食欲 。 除了上述改良方法外,厌食症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恶性肿瘤患者常产生恐惧、焦虑、孤独、厌世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精神负荷易加重身体负荷,造成对食物的反感。因此,促进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和心境有利于患者营养的摄取和吸收。 此外,近年来中医药在诊治癌性厌食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他方法如中药穴位贴敷、穴位注射、针刺、艾灸等也被证实可以改善肿瘤患者食欲及其他不良症状。患者可以酌情联合使用。 得了癌症不可怕,得了癌性厌食也不可怕,积极面对,积极治疗,战胜疾病,与癌“共舞”!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2月31日 678 0 4 -
进食障碍的那些事
Q1: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和体重、体型的过度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在精神障碍分类中归类于“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也是心身医学中常见的一类心身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即厌食症,是以患者有意严格控制进食、使体重明显下降并低于正常水平所导致身体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根据有无暴食-清除行为分为限制型神经性厌食和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BN)即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患者常采取极端的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与神经性厌食患者不同的是,神经性贪食患者体重正常或轻微超重,30% - 80%的神经性贪食患者有神经性厌食史。 暴食障碍(binge-eating disorder,BED)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暴食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暴食,无规律地采取神经性贪食特征的不恰当的补偿行为。该类患者易出现肥胖。 Q2:进食障碍的发病率?好发年龄? 神经性厌食的好发年龄为13-20岁,13-14岁和17-18岁是厌食症发病的两个高峰年龄段。首诊患者中女性和男性的比例为11 : 1。 神经性贪食的好发年龄为12-35岁,神经性贪食患者的发病年龄往往较神经性厌食晚,多发生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大学女生群体发病率较高。近几年,来我院就诊的神经性贪食患者明显上升,首诊患者中女性和男性的比例为13 : 1。 暴食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患暴食障碍的女性和男性的比例估计为3 : 2。年龄上没有明确的规律。 Q3:进食障碍的危害?什么情况需要就医? 进食障碍危害非常大,是精神科中致死率最高、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尤其是神经性厌食。进食障碍常导致躯体并发症,各器官系统均有可能涉及,有些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进食障碍常常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人格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共病,而且共病率较高。进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会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延长病程或增加治疗的难度,也增加了患者的自杀率。 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会强烈地害怕体重增加,厌食症患者会限制进食(过度节食或者不吃),同时也会催吐或者过度运动。患者常出现全身代谢紊乱和内分泌紊乱,如女性出现闭经、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严重患者可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出现恶病质状态、机体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厌食症死亡率高达5% - 15%,在所有心理障碍中死亡率最高。 而贪食症患者虽然也恐惧发胖,但是会控制不住地进食,之后又采取不适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导呕吐、滥用泻药、过度运动、禁食,结果是体重缓慢增加,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 暴食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暴食、无规律地采取神经性贪食特征的不恰当的补偿行为。没有强烈地害怕体重增加,此类患者易出现肥胖。而肥胖会带来高血压,高胆固醇等问题,也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厌食症是难治性精神障碍,没有特效药,营养治疗和心理治疗有效。18岁以下、病程小于3年、严重程度没有危及生命、没有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患者,且家庭支持好的,预后都较好。可见及时就医的重要。其他进食障碍虽不容易危及生命,也应及早就医,因为进食障碍一定会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暴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食超过正常的量(2、3倍),伴有失控感。 Q4:进食障碍的成因? 进食障碍发病通常包括遗传素质基础及一系列环境因素,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然而就个体来说,这两者如何相互影响,在疾病的起病及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明确。进食障碍是一类多因素疾病,主要涉及生物、心理、家庭、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生物因素 遗传上,厌食症的遗传度为50-83%,其遗传度高于贪食症,一级亲属中,厌食症的同病率高于非厌食症的家庭。不仅是家系的调查,基因的研究也有证据,但是目前基因还没有明确定位。我们课题组03年开始开展厌食症的遗传学研究,12年拿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5 -羟色胺(5 -hydroxytryptamine,HTR)通路,其中比较肯定的是5 -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神经性厌食有关,患者的5 -羟色胺转运体基因除了有多态性异常外,DNA甲基化也有异常。 90年代末,本世纪初,遗传是个研究热点,近年来影像学是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其中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通过脑CT或MRI,人们发现部分神经性厌食患者的脑沟回增宽、脑室增大,大脑灰质、白质总量减少。但此观点在方法学上存在争议,因为大多数患者在体重恢复后可以复原,学者们一直认为这种病理改变是由体重丢失所引起的。 个性特征 性格特征是进食障碍的高危因素之一。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低自尊及完美主义。不少厌食症患者成绩优秀,但对自己还不满意,想要从身材苗条来获得更多的自信。而刻板性的性格则帮助他不折不扣去完成“减肥”的目标。 提醒:性格没有好和坏,要善用性格的特点,用到合适的地方。如:刻板性强的人在减肥上容易“成功”,因此也容易发展成进食障碍,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刻板性更容易坚持执行治疗方案而治愈。 家庭特征 家庭因素对于进食障碍的发生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认为其作用和基因一样重要。进食障碍的家庭中,常发现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过度操控、将个人价值观强加在子女身上。家庭治疗鼻祖Minuchin总结了厌食症家庭的几个特点:关系缠结,过度保护,回避冲突,僵化。另一方面,需认识到,家庭更是一个治疗的场所,父母和患者都有很强的能力帮助患者走向康复。 社会文化因素 进食障碍曾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中世纪就有关于自我绝食的记载。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文化以瘦为美之风愈演愈烈,进食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改革开放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以胖为美的观念,进食障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然而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进食障碍的患病率亦呈增高趋势。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与社会医学系教授Anne Becker80年代在斐济做了一项文化人类学研究,当时那里得厌食症者罕见,10年后,用同样的量表去调查,结果发现厌食症翻了好几倍,她住到居民家里进行访谈、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是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通过田野研究后得出结论: 西方“以瘦为美”的观念,通过电视媒体影响着斐济年轻一代的审美认识。同时,论文还提到,如果家里没有电视,但小伙伴家里有电视,也会对小孩子的饮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与其说是电视媒体对饮食病理产生的影响,不如说是社交网络里的舆论风向影响着人们对饮食的态度。 Q5:对减肥的看法? 进食障碍跟减肥有很大关系,但是减肥只是一个行为,不能说减肥就是进食障碍。 其实现在人们对于减肥的追求,很大程度源于商家的盈利目的。比如广告说“谁多少时间瘦了多少斤”,导致不少人极端减肥,其中部分人会因为这种极端减肥导致厌食症或贪食症,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大家需要辨别,不是所有宣传都是科学的,商家只管盈利,不管你的健康,如果信了,输的不仅是钱,还有身体。 大脑的饮食中枢在身体感到饥饿时会大量补充调节,并且控制不住地过度补充,即暴食,最终又会导致肥胖。这个机制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因此,病人的典型病程发展是这样的:先是怕胖→减肥,限制进食→消瘦→几个月(有的人一、两个月,有的人半年以上)之后→暴食→体重增加→反复暴食→因怕胖而产生催吐等清除行为……体重达到正常范围之后,还是停不下来的反复暴食和催吐→感到太累了→自暴自弃,放弃呕吐等清除行为→肥胖。 提醒女孩子们:物极必反!不能过度限制进食!越是不吃的东西,到暴食阶段越是拼命吃。 不是说不能减肥,二是需要科学减肥,若两月内体重减轻4kg以上,快速变瘦,身体内营养、代谢、电解质等发生紊乱,极易导致健康问题。适当少吃、不吃零食,减少晚餐淀粉类摄入,适当运动,这样减肥才健康。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2(m) 成人BMI数值中国标准:
白璐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7月27日 1453 0 1 -
吞咽障碍病人的进食方法(一)
王泳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8月16日 1334 0 2
进食障碍相关科普号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
张勇 主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
心境障碍科
1万粉丝103.3万阅读
王泳医生的科普号
王泳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康复中心
1023粉丝74.2万阅读
罗诚医生的科普号
罗诚 主任医师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
精神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科
779粉丝50.9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路聚保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结直肠病专科
心理咨询 41票
功能性胃肠病 18票
自闭症 8票
擅长:擅长疾病种类:自闭症,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多动症,感觉统统失调,学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障碍,失眠症,品行障碍等;以及相关心理问题:失眠、厌学、游戏成瘾等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残、自卑等情绪情感问题;儿童青少年相关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厌学,网瘾、叛逆、亲子关系、婚恋情感,睡眠障碍等生物社会心理整体治疗模式;为营养不良,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肠功能障碍疾病并伴有心理障碍患者,制定精准化的肠道菌群、代谢、营养、免疫等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
推荐热度5.0陈超 主治医师北医六院 精神科
进食障碍 4票
抑郁症 2票
精神分裂症 1票
擅长:抑郁症,进食障碍等,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睡眠障碍,躯体形式障碍 -
推荐热度4.8李雪霓 主任医师北医六院 精神科
进食障碍 2票
擅长:心理治疗,进食障碍,各种神经症,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