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
本病好发于老年人。
患者多数没有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满、早饱、嗳气、恶心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
本病好发于老年人。
患者多数没有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满、早饱、嗳气、恶心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本病是由于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生,可通过与感染者的粪便、呕吐物或唾液直接接触传播,也可因食用被 Hp 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而感染。
长期慢性刺激
自身免疫性损伤: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的健康细胞,导致胃黏膜的慢性损伤。
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可引起胃泌素分泌增加,造成胃酸分泌增加,导致胃黏膜的损伤。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胃黏膜可能会出现血管扭曲、狭窄,这些情况常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
缺乏维生素:如果长期食物单一,消化吸收不良等,会导致营养缺乏,使胃黏膜修复再生功能降低,胃腺萎缩。
遗传因素:临床资料显示,不少患者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家族史,尤其是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
金属接触:生活中若长期密切接触一些金属,比如铅、汞、铜、锌等,均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尤其是铅工作者,发病率高。
放射:放射治疗上腹部肿瘤性疾病,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其他:缺铁性贫血、慢性浅表性胃炎等疾病,也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
大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没有症状,或缺乏特异性症状。仅少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多数萎缩性胃炎可以算是一种正常的退行性病变,完全预防是不可能的,注意下面这些,可以帮助延缓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 4 个方面:
胃镜检查: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胃黏膜的情况。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胃镜取出 1 块或多块胃黏膜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明确是否存在萎缩、肠化或异型增生。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是为了明确病因。
其他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主要根据病因和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用药目的主要有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或者抗酸、抑制胆汁反流,增强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等。常用药物有:
轻度异型增生可加强随访观察,重度异型增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中、重度萎缩患者有一定癌变可能,一定要听从医生建议,定期复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难以彻底治愈,可长期存在,但只要治疗得当,一般不会影响寿命。
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病有癌变的风险,癌症晚期可影响寿命。
问:慢性萎缩性胃炎会癌变吗?
答: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癌变率。
在电子胃镜检查时,通常会发现胃黏膜变薄、腺体减少,伴有一定程度的不典型增生,也就是增生的胃黏膜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不一样。如果任其发展、不予以及时的治疗,大约有 5% ~ 6% 的患者转变成重度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成为胃的恶性肿瘤,比如胃癌。
因此,如果胃镜发现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定要去消化内科就诊,经过制酸、护胃、杀灭幽门螺杆菌等治疗后,一般都会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