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是男性下尿路及外生殖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是指尿道开口在阴茎腹侧正常尿道口近端至会阴部的途径上,多数病例伴发阴茎下弯。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之一。
尿道下裂是男性下尿路及外生殖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是指尿道开口在阴茎腹侧正常尿道口近端至会阴部的途径上,多数病例伴发阴茎下弯。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之一。
目前,尿道下裂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相关学者提出了关于尿道下裂病因学的许多假设,包括:
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道口位置异常、尿流异常,常伴有阴茎向下弯曲,重者出现包皮分布异常等,可能会伴发腹股沟斜疝、睾丸鞘膜积液以及睾丸下降不全等畸形。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尿道下裂常伴有阴茎向下弯曲或在阴茎勃起时疼痛难忍。 如果不予纠正,严重的尿道下裂患儿需要采取坐姿排尿或蹲位排尿,并因对性生活恐惧而避免异性亲密接触。 重度尿道下裂则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而影响生育。
孕妇做到以下几点,可以减少宝宝出现尿道下裂的几率:
本病主要依靠体格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体格检查:大多数患有尿道下裂的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可被诊断出来,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发现尿道开口位置异常,有些患儿阴茎向下弯曲。
确诊尿道下裂后需进一步检查有无伴发畸形,严重的尿道下裂需行进一步泌尿系检查,如排泄膀胱尿道造影,以除外其他泌尿系畸形。
当尿道下裂合并双侧隐睾时要注意有无性别异常,检查方法包括:腹部超声、染色体检查、尿 17 酮类固醇测定、腹腔镜检查及性腺活检。
手术是尿道下裂的唯一治疗手段。除极少部分尿道开口位于阴道头部,阴茎、阴茎头外形和包皮分布没有明显异常的病例外,其余尿道下裂均需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可一次完成,也可分成两期进行。手术方式包括阴茎弯曲矫正术和尿道成形术,术后效果好,患儿能站立排尿,阴茎下弯得到矫正且外观满意,患者成年后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
阴茎弯曲矫正术:主要通过松解、切除阴茎腹侧的纤维结缔组织、紧缩阴茎背侧的组织来矫正阴茎弯曲。对于重度阴茎下弯畸形者,还需要切断发育不良的尿道周围组织来纠正阴茎下弯畸形。
尿道成形术:
一般是利用包皮、阴茎腹侧或阴囊的皮肤,或游离的膀胱黏膜或口腔黏膜等组织形成尿道,再将其近端与切除了异位尿道开口的原有尿道吻合,远端在龟头尖端戳孔引出,形成新的尿道外口。
尿道成形术后,应放置导尿管引流尿液,导尿管通常保留 7~10 天,也可延迟到术后 4 周拔管,以渡过成形尿道水肿期,减少尿道狭窄。
问:尿道下裂几岁治疗最好?
答:通常建议是 18 个月开始治疗,到学龄前完成治疗。
18 个月左右孩子的阴茎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育,而且这个年龄做麻醉的安全性也会好很多,是个比较恰当的时机。手术过早可能局部发育还不是太清晰,手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小孩的护理、麻醉的风险等都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 2 ~ 3 岁是孩子性意识发展比较迅速的阶段,应该在 2 ~ 3 岁之前进行手术。
所以总体来说尿道下裂治疗宜早不宜晚。当然不同的尿道下裂治疗的时间也有所区别,越轻度的尿道下裂治疗的时间段可以适当的早一些,如果是重度的比如会阴区或者阴囊区的尿道下裂,就应该待年龄再大一点治疗。
术后饮食:为了避免排便次数多增加感染机会及预防用力排便造成伤口裂开,术后前 2 天应以流质、半流质饮食,术后 3 天可正常饮食,但应为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过多。
心理护理:多与患儿进行沟通,尤其是对患儿性心理进行调整,减轻心理压力。
术后护理:
保持切口干燥、清洁,膀胱造瘘管通畅。
阴茎敷料拆除后 1 周内,每日生理盐水清洗后,涂抹红霉素软膏;术后 3 月内阴茎可能仍有轻度水肿,但无须特殊处理。
多饮水,勤排尿,以防排尿过急时尿道内压力突然增高,使新形成的尿道破裂。
多吃蔬菜,3 个月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用力而增加切口张力。
尿道支架管拔出后 3 个月内应观察尿线粗细、排尿射程远近等,如果出现尿线细、排尿不畅、尿瘘、局部水泡形成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术后 1 年内避免做剧烈活动和骑跨动作,防止外力对阴茎的挤压、撞击、摩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