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主要病变部位为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并伴发不同程度眼、肺、肠道、心血管病变等关节外表现。
年轻人容易遭受强直性脊柱炎的侵袭,发病一般在 20 ~ 30 岁。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主要病变部位为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并伴发不同程度眼、肺、肠道、心血管病变等关节外表现。
年轻人容易遭受强直性脊柱炎的侵袭,发病一般在 20 ~ 30 岁。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这类疾病发病的原因是自身免疫系统出现了异常,本来该对抗外来病原体或者清理废物细胞的系统,变得敌我不分,开始对人体自身的正常组织器官发起攻击,导致疾病的产生。这类疾病的主要病因有:
强直性脊柱炎多数起病缓慢而隐匿,主要症状为腰背痛、晨僵、关节肿痛、关节活动受限等。还可能出现关节畸形、肌腱末端部位肿痛,并伴有眼、肺、心血管等关节外组织和器官受累表现。
腰背痛
常为首发症状,好发于下腰背部
疼痛在夜间休息或久坐时较重,活动后可以减轻
可伴有单侧、双侧或交替性臀部、腹股沟向下肢放射的酸痛等
晨僵
晨起时感到脊柱僵硬不适
稍微活动后僵硬感觉减轻
关节肿痛
多见下肢大关节肿痛,如髋、膝、肩或踝关节
关节活动受限
晚期可出现脊柱前屈、后伸、侧弯、转动受限
胸廓活动度减少
颈椎活动受限
关节畸形
随着病情进展,整个脊柱常自下而上发生强直
可出现腰椎前凸消失、驼背畸形
肌腱末端部位肿痛
好发于足跟、足掌部,也可见于膝关节、胸肋连接、脊椎骨突、髂嵴、大转子等部位。足趾或手指受累时,整个趾(指)呈弥漫性肿胀,呈腊肠样。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遗传有关,与自身免疫系统有关,这类疾病并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于家族中没有相关病史的人,也不用过分担心自身的发病风险。
如果是家族中有相关病史,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早去医院就诊,及时开始规范化的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是可以达到正常生活的目的的。
体格检查
生会进行相关体格检查,以了解背部僵硬程度及胸廓活动度。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和 C 反应蛋白:活动期可见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 反应蛋白数量增高,对判断病情活动和评估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HLA-B27 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HLA-B27 阳性率达 90%左右,HLA-B27 阳性只能提示诊断本病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HLA-B27 阴性也不能排除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
其他检查:检查肝功、肾功、细胞因子以及骨代谢指标等,对评估病情和用药有一定意义。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X 线检查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操作简单且成本低。
CT 检查:CT 检查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能更好地观察骶髂关节病变,并可克服 X 线重叠的缺陷,提高早期诊断效果。
MRI 检查:MRI 检查对早期骶髂关节炎及急性活动期炎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目标为消除或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症状及恢复身体功能,防止进一步关节损伤,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期间,应坚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治疗,不可擅自改变药物剂量或突然停药,保证治疗计划得到落实。
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可缓解腰背部疼痛、关节肿痛、晨僵及增加活动范围。可用布洛芬、吲哚美辛、洛索洛芬、塞来昔布、萘普生、美洛昔康、双氯芬酸等。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
生物抗风湿药:临床主要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 抑制剂治疗,可抑制骨破坏,对中轴及外周症状均有显著疗效。可用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传统合成抗风湿药:临床主要应用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等。
糖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对于肌肉骨骼的炎症可考虑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脊矫形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原则上应选择畸形最重和对功能影响最大的部位进行手术。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
康复重点在于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控制疼痛、提高运动感觉的协调能力。
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动静结合、主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
问:强直性脊柱炎日常可以进行哪些锻炼?
答:
本病不能自愈,也不能治愈。
经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关节畸形和残疾的发生,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不进行正规治疗,病情会逐渐进展,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具有很高的致残性。
问:强直性脊柱炎会瘫痪吗?
答: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病患没有瘫痪症状,多表现为严重的功能受限。
但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如果不经过正规的治疗,在疾病的晚期有可能会出现髋关节的坏死,而导致瘫痪。所以,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是有可能会出现瘫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