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角子宫是指女性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双侧副中肾管未完全融合,子宫底部因融合不全形如双角。主要临床症状为盆腔痛、月经初潮时出血较久或其他异常出血、反复妊娠丢失或早产。
双角子宫是指女性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双侧副中肾管未完全融合,子宫底部因融合不全形如双角。主要临床症状为盆腔痛、月经初潮时出血较久或其他异常出血、反复妊娠丢失或早产。
该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遗传(如基因或染色体异常)或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因素,导致女性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双侧副中肾管未完全融合,使子宫底部融合不全而形如双角,从而形成双角子宫。
正常子宫发育在妊娠 6 周左右,苗勒管开始向尾侧延伸,并向内越过后肾管,以使两侧苗勒管在正中线融合。
双角子宫的发病机制为苗勒管侧向融合缺陷。完全双角子宫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2 条副中肾管融合不全,中段未完全吸收,形成 1 个宫颈、2 个宫腔,宫腔上部及宫底部呈分叉状,未吸收的隔板末端达宫颈内口水平。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双角子宫,需加以注意:
双角子宫患者一般无症状,部分可能会出现月经量过多、经期时间长及痛经等。育龄期患者可出现不孕、流产、早产、胎位异常、胎膜早破等。
若亲属存在子宫发育异常的情况,育龄女性怀孕前建议先做检查,如有双角子宫畸形应主动求医,降低可能引起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几率。怀孕期如需使用激素类药物,应严格评估利弊,谨慎使用,预防胎儿畸形的发生。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妇科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比较容易,关键诊断目标是区分纵隔子宫与双角子宫。苗勒管缺陷者很可能有肾脏异常,故尚需常规通过超声评估其肾脏,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妇科检查:非孕期可触及宫底部凹陷,两个宫角突出。怀孕中晚期查体时,触及子宫位置不正,偏离一侧。
妇科 B 超(经腹、经阴、三维 B 超):因价格低、无创,常为首选筛查方法。超声探查可见宫底部凹陷,左右两侧宫角突出,呈“眼镜征”,一般可初步诊断双角子宫。
很少需要 MRI(磁共振)确诊,MRI 应仅用于以下情况:
三维超声诊断无法应用或不被患者耐受。
超声诊断结果不明。
疑似累及多系统的复杂畸形。
一般在双角子宫融合术后,用药物治疗调理子宫内膜,预防宫腔粘连的形成。
据报道,双角子宫患者的妊娠结局与一般人群相似。然而,其中部分患者存在反复妊娠丢失,因此在考虑和处理其他可能导致反复妊娠丢失的原因后,可能需行宫腹腔镜或开腹子宫融合术。
有研究表明在经过积极的手术及术后药物治疗后,患者早产率、流产率可明显降低,但尚缺乏大型临床对照试验数据的证明。此外,为增加治疗效果,术后患者应注意护理,预防可能出现的宫腔感染、宫腔粘连等近期并发症,及产后出血、妊娠子宫破裂等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