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小儿脑瘫 >

小儿脑瘫介绍,什么是小儿脑瘫

介绍

小儿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中的脑损伤所导致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和姿势的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瘫的孩子几个月可以看出来?

李燕春 北京博爱医院 儿童康复科 主任医师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的脑发育期间,遭受的各种脑损伤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脑瘫,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出生前因素,包括母体因素(妊娠期感染、药物、大量吸烟、酗酒、物理化学因素、营养障碍、贫血、疾病等),遗传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
  • 出生时的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产伤和多胎等。
  • 出生后因素,包括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低血糖等。
  • 24~34 周早产儿的脑损伤,多继发于缺氧、感染所致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 遗传性疾病、早期脑发育中大脑的继发损伤、脑发育畸形、出生后窒息等多见于足月儿。继发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瘫与基底节、丘脑、大脑灰质不同程度的损伤有关。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瘫是怎么回事?导致脑瘫的原因是什么?

唐楠 武汉协和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症状表现

小儿脑瘫的症状可呈轻度,也可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运动和姿势的异常,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表现不同。

典型症状

  • 早期预警信号
    新生儿期:当宝宝仰卧时,双下肢过度伸直,而且两上肢屈曲,手握得很紧。活动减少,尤其两手很少活动。下肢不易分开双腿,换尿布困难。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1~3 个月:入睡困难,大约有 30%脑性瘫痪宝宝在生后前 3 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3~5 个月:宝宝不能做双手举到眼前反复玩弄的动作。

    7~8 个月:宝宝仍不会坐。强扶成坐位时,宝宝的双下肢呈屈曲状,膝关节处不能伸直;强扶成前倾体位后,父母一松手,宝宝又向后倾倒。扶宝宝腋下使其成直立站位时,宝宝的髋及膝过度伸直,甚至交叉成剪刀状。

    8 个月后:宝宝不会爬,或爬行时宝宝只表现为上肢活动,下肢没有伸屈交替运动。

    1 岁以内:宝宝用手不分左右,只会一只手去拿东西。面部经常会出现异样表情。出现节律性地吐舌动作。

  • 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无论是粗大运动还是精细运动,都较同龄幼儿发育慢。如 3 个月不能抬头、1 岁不能独自站立等表现,新生儿期吸吮和觅食反应都较差,4~5 个月主动伸手抓物等动作稀少。

  • 肌张力异常:多数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升高,极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 姿势异常:形式多样,常表现为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抬头困难;直立悬空位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足尖下垂;行走时下肢呈 X 形,足尖着地,呈前冲姿势等。

  • 反射异常:脑瘫患儿常表现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包括拥抱反射、颈强直性反射、握持反射等。

其他症状

常有智力障碍、癫痫、语言发育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与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常见疑问

问:脑瘫最早可以在孩子多大时看出来?

答:现在绝大多数人生孩子都会在医院,孩子出生后,医生会对孩子发育状况和安危情况进行评估。多数产前和产时因素导致的脑性瘫痪患儿此时便会出现相应表现,如肌张力异常,即肢体软硬异常。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发生脑性瘫痪,家长很早便可察觉。

若是产后因素导致的脑性瘫痪,则因感染发生时间、程度轻重等具体情况而定。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儿童脑瘫揭秘

方铁 北京儿童医院 儿童功能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如何预防

准备怀孕前应注意以下问题:

  • 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能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
  • 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接种相应疫苗。
  • 避免与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

怀孕后规律定期产检,尤其是有以下情况的孕妇更应尽早积极做产前检查:

  • 大龄孕妇(35 岁以上)或男方 50 岁以上。
  • 近亲结婚。
  • 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史。
  • 孕妇智力低下或双方近亲有癫痫、脑瘫及其他遗传病史。

胎儿出生后一个月内要注意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如何更加有效的做好小儿脑瘫的预防与治疗工作

孙成彦 上海壹博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综合评估性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智力、心理行为、视力、听力、语言筛查等。
  •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或 Peabody 粗大运动量表测试。
  • 录像步态分析。
  • 核磁共振(MRI):可以了解颅脑结构有无异常,对探讨脑性瘫痪的病因及判断预后可能有帮助,但不能据此肯定或否定诊断。
  • 脑电图(EEG):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对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如果怀疑孩子出现癫痫发作,可能会进行该检查。
  • 其他:有些情况下医生还会建议进行腰椎穿刺、代谢和遗传检查、易栓症筛查等,以便明确病因、协助诊断。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视频解析】脑瘫、偏瘫门诊评估的“秘密”

常崇旺 西大一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治疗方式

脑瘫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目标是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发育,纠正异常姿势,减轻伤残程度。治疗原则是及早干预、综合治疗、家庭训练和长期坚持。主要可采取康复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降低痉挛肌肉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药物治疗

目前尚未发现治疗脑瘫的特效药,但可根据患儿情况选择相应药物缓解症状:

  • 主要针对痉挛性脑瘫,减轻肌张力和/或姿势障碍,为物理康复提供条件。口服巴氯芬、乙哌立松等能有效缓解肢体痉挛,但孩子可能出现流涎、镇静等副作用。
  • 对于椎体外系型脑瘫,可以服用苯海索、左旋多巴或甲基多巴胺等用于治疗肌张力不全。
  • 肉毒杆菌毒素 A 注射可以改善肢体畸形的痉挛肌肉,改善畸形状态。

运动疗法

小儿脑瘫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基础,使用器具或者治疗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儿童自身的力量,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使全身和局部功能达到恢复和治疗的方法。

  • 儿童脑瘫运动疗法的共同目标:尽量使用正常方式运动;使用双侧身体;在卧、坐、跪和站立时保持伸直位;日常生活相关的动作和活动;预防畸形。
  • 各型儿童脑瘫的训练目标:痉挛型放松僵硬的肌肉,避免痉挛体位的运动,预防畸形;手足徐动型用手抓握动作训练以稳定不自主的动作,如果异常体位变化不定,按痉挛型的目标做;共济失调型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时的平衡能力,稳定地站立和行走,控制不稳定的抖动,尤其是双手。

运动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

手术治疗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及各种矫形手术(跟腱延长术、骨关节手术),被证明在脑瘫治疗中有一定效果,但是在手术前后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更具重要意义。

目前手术只对很少一部分患者有价值,并非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常见疑问

问:脑瘫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吗?

答:婴幼儿时期尤其 2 岁之前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脑细胞在这段时间内受到损伤后及时修复的话,可最大程度地改善疾病的预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成熟,身体各个器官也逐渐定型,多种治疗手段的干预效果必定不如之前。正如要想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必然要在早期砍掉歪斜枝桠才有可能。若待其已然成为一棵歪脖子树,再神奇的良方也已回天无力。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瘫患者术前严格评估及术后积极康复的重要性

常崇旺 西大一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注意事项
  • 选择食物应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和吸收。多食用瘦肉、乳类、蛋、肝及新鲜水果和蔬菜。
  • 坚持康复训练。
  • 指导帮助患儿适应常规任务,如穿衣、梳头、喝水、进食、如厕等。尽可能发挥潜能。
  • 多进行常规检查,注意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偏侧型脑瘫治疗病例(视频录像得到家属授权播放)

方铁 北京儿童医院 儿童功能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预后
  • 脑瘫类型、患儿运动发育延迟程度以及是否伴有智力、感觉、情绪异常等情况均会影响患儿预后。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 一般来说,智力正常的患儿预后较好;伴有癫痫频繁发作,可因脑缺氧加重智力障碍,预后较差;轻症脑瘫患儿生存期不会受影响,病情严重脑瘫患儿生存期可能较健康人短。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显微外科技术下的功能重建手术助力17岁脑瘫少女圆了直立行走梦,她会越走越好!

杜良杰 北京博爱医院 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 主任医师

推荐医生 805位 推荐医院 37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