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是指位于上腹部的胃部及十二指肠一种或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中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等。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器质性消化不良:是指经相关检查能显示具体病因以及系统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
- 消化系统的良恶性疾病,以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最为多见。
- 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 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 抑制剂、茶碱、口服抗生素、补钾剂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经相关检查无明显异常,难以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解释临床症状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 运动功能障碍
- 内脏高敏感性
- 胃酸分泌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精神心理因素
危险因素
- 经常性的脑力劳动,长期处于高压工作中。
- 没有良好的生活节律,睡眠状况差。
- 药物滥用,如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 饮食不当:用餐时间不规律、外出就餐、摄入较多高脂食品及咖啡等。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 中上腹痛:中上腹部主观的、强烈的、不舒服的感觉,部位通常为胸骨剑突下 1 ~ 2 cm 与肚脐水平以上,与进食无明确关系。
- 中上腹烧灼感:中上腹部烧灼样不舒服的主观感觉。注意中上腹烧灼感不是烧心,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或不适,二者有部位上的不同。
- 餐后饱胀:指餐后食物较长时间存留在胃内引起的不适感。
- 早饱感:进食少许食物即感胃部饱胀不适,不能继续进餐。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精神症状: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 消化道症状:可伴有反流、烧心、下腹痛、腹泻与便秘等。
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弥漫性肌肉疼痛、尿频、尿失禁、下腹痛等。
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有:
-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 营养不良
- 缺铁性贫血
- 吸收不良综合征
如何预防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保持心理健康、避免焦虑。
- 健康饮食:少吃腌制食物、生冷刺激食物、油炸食品,少喝碳酸饮料及咖啡,不暴饮暴食。
- 有规律的进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 日常生活中如需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内镜检查:这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前用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内镜下无明显异常才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 幽门螺杆菌检测:对经验性治疗或者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测定,常用的方法是 C13 或 C 14呼气试验。
- 腹部超声、腹部 CT 检查:如怀疑引起消化不良的病因为消化系统肿瘤,可行腹部超声、腹部 CT 检查。
治疗方式
- 消化不良的治疗目的在于迅速缓解症状,去除诱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预防复发。
- 器质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 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依据其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异常,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
这一点在消化不良的治疗中至关重要。患者应自主认识、理解病情,从而改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调整饮食结构,少吃油腻食物,规律饮食,避免烟酒。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目的为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药物包括:
- 抑制胃酸分泌:目前广泛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一般可选用 H2 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 促胃肠动力药:可明显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如上腹饱胀、早饱等,常用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
- 消化酶制剂:消化酶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胀、食欲差等症状。
- 抗抑郁药:当其他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或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宜从小剂量开始,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此类药物起效慢,患者应耐心服药,保持良好的依从性。
- 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使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改善。
营养与饮食
- 按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 应保持规律的进食时间,进食期间宜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消化。
- 避免摄入过于油腻、辛辣的饮食。
- 避免贪食过冷、过烫的食物。
- 避免过多饮用碳酸饮料及咖啡。
- 进餐期间避免腰带过紧。
注意事项
-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睡眠。
- 学会放松,多从事一些业余爱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 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并促进消化。
- 日常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如出现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时需立即就医,考虑减量或换药。
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及生活调节后,症状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预后良好。但仍有反复发生的可能,大部分患者再次受到饮食、生活规律、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因素影响时,可能会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波动和复发,因此日常生活中需严格进行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消化不良相关科普号
李树斌医生的科普号
李树斌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脾胃病科
21粉丝194阅读
大城小医徐医生
徐瑞联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江宁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20粉丝2万阅读
李胜龙医生的科普号
李胜龙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肛肠外科
3万粉丝269.6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