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是构成牙齿主体的微黄色组织,在牙釉质和牙髓之间。
牙本质过敏症,俗称倒牙、牙敏感,是指由于牙本质暴露,导致牙齿受到外界冷热、酸甜、机械力刺激后出现的一过性酸痛敏感的症状。
本病好发于 50 ~ 59 岁人群。女性患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且程度重于男性。
主要症状为牙齿受刺激后短暂而尖锐的疼痛或不适现象。
牙本质,是构成牙齿主体的微黄色组织,在牙釉质和牙髓之间。
牙本质过敏症,俗称倒牙、牙敏感,是指由于牙本质暴露,导致牙齿受到外界冷热、酸甜、机械力刺激后出现的一过性酸痛敏感的症状。
本病好发于 50 ~ 59 岁人群。女性患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且程度重于男性。
主要症状为牙齿受刺激后短暂而尖锐的疼痛或不适现象。
本病是由于牙本质暴露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磨损:牙齿不同部位的磨损均可引发牙本质暴露。
错误的口腔清洁措施:造成牙颈部的磨损。如不正确的刷牙姿势,特别是拉大锯式的横刷,其他还有刷牙力量过大、使用硬质刷毛牙刷、高频率刷牙或延长刷牙时间等。
用碳酸钙含量过高的牙膏,会加重牙釉质和牙本质的磨损。
进食酸性食物或饮料后立即刷牙,可能导致牙体表面硬组织脱矿软化被刷掉。
磨耗:牙体磨耗包括异常咬合、夜间磨牙症等。磨耗会破坏牙釉质,导致牙本质暴露,从而引发牙本质敏感症。
酸蚀:酸性物质会溶解牙齿表面矿物质,导致牙齿表面变脆、变薄、易碎,久而久之造成牙本质暴露,导致牙本质敏感症。
具有酸蚀作用的酸性物质:
外源性酸:主要来源于酸性食物、碳酸饮料、药物,如维生素 C、阿司匹林,以及电池工业车间、氯制剂消毒的游泳池等工作环境。
内源性酸:来源于胃食管反流、孕吐等情况下的胃酸。
牙龈萎缩:牙龈萎缩后牙根暴露并易磨损,可导致牙本质进一步暴露,从而引发牙本质敏感症。
先天性牙齿结构缺陷、牙根菌斑堆积、牙周病及牙周病的不当治疗、正畸治疗、年龄增长等因素均与牙龈萎缩密切相关。
牙齿美白:
牙美白凝胶:高渗溶液,容易引起牙体组织脱水引起牙本质敏感症。
过氧化物漂白剂: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导致牙本质敏感症。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牙本质过敏症,需加以注意:
主要症状为牙齿受外界刺激时,会出现短暂、锐利的疼痛,有时会感觉牙齿酸软不敢咬东西或咀嚼。消除刺激因素后疼痛感会逐渐降低或消失。
激发性疼痛:通常在寒冷、摩擦或咬硬物、吹气、化学刺激(酸、甜),或使用过氧化物漂白剂、牙齿美白凝胶等情况下,出现牙齿短暂而尖锐的疼痛。
消除刺激因素后疼痛感会逐渐降低或消失。
牙齿酸软:吃过冷(如冷饮、雪糕)、过甜(如糖果、蛋糕)、过酸(如柠檬、山楂)的食物时,会感觉牙齿酸软,不敢咀嚼。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主要是牙本质暴露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冷水刺激检测、牙周探诊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牙本质过敏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适用于牙本质过敏症状轻者。
抗敏感牙膏:抗敏感牙膏常采用含钾化合物为主要有效成分,可以降低神经敏感性。
抗敏感牙膏需要长期使用。一般建议每天使用 2 次,使用时间持续 4 ~ 8 周。
用手指将抗敏感牙膏涂在患牙处也有效。
含氟药物:
常用药物:氟化钠、氟化亚锡、氟化硅和氟化氨银等。
作用:
可以在牙本质小管中形成氟化钙晶体,降低牙本质的通透性。
可以提高牙釉质的硬度和抗酸能力,同时减少菌斑的形成,减少蛀牙的发病率。
局部脱敏治疗:
方法:使用与牙膏活性成分相近的脱敏剂、树脂及粘接剂、生物玻璃和硅酸盐水门汀等材料阻塞牙本质小管,阻止牙本质小管内液体的流动。
作用:缓解牙本质敏感症。
激光治疗:
方法: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使牙本质表面熔融再凝固,阻塞牙本质小管。
作用:缓解过敏症状。与氟化钠或粘接剂等其他脱敏剂联合使用,可以增强脱敏效果。
优势:操作安全、快速有效。
复合树脂充填法:
方法:利用充填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形成化学性粘结,阻断外界对牙齿的刺激。
作用:避免引发牙本质敏感症。
适应证:涂药无效,过敏区局限者,如牙齿楔状缺损、后牙咬合面重度磨耗。
牙髓摘除术:
方法:将全部牙髓摘除,再将髓腔用根管充填材料严密充填,保留患牙。
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牙疼的问题。
适应证:严重龋齿、牙髓已经暴露者。
用药:建议治疗期间坚持使用抗敏感牙膏和含氟漱口水,直至痊愈。
复查:建议术后每年进行牙齿、口腔检查。
戒烟:抽烟会加重口腔炎症,导致牙结石、牙菌斑,不利于口腔卫生,建议戒烟。
饮食:
术后建议 1 ~ 2 天内食用清淡的流质、松软易咀嚼食物,如小米粥、豆腐等。
禁止食用碳酸饮料、柠檬、苹果、坚果等。
本病预后较好,一般经过正规治疗后,疼痛消失,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治愈后有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