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肉瘤是一类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结缔组织或平滑肌的子宫恶性肿瘤,临床较罕见。可分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子宫平滑肌肉瘤(最常见)三种。
本病好发于 50~59 岁人群。
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主要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和腹部包块等症状。
子宫肉瘤是一类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结缔组织或平滑肌的子宫恶性肿瘤,临床较罕见。可分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子宫平滑肌肉瘤(最常见)三种。
本病好发于 50~59 岁人群。
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主要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和腹部包块等症状。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主要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和腹部包块等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子宫肉瘤的风险有所帮助:
子宫肉瘤的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因为子宫肉瘤的症状和体征没有特异性,没有敏感的肿瘤标记物,影像学诊断特异性不高,术前往往难以确诊子宫肉瘤,多在术中甚至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才得以明确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和药物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助放/化疗。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用于晚期或者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的治疗,如他比特啶、奥拉单抗等。
激素治疗
子宫肉瘤患者中有 30%~50% 雌孕激素受体阳性。
芳香化酶抑制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已成为常用肿瘤治疗药物效果不佳时有效的替代药物。
对于不易行手术切除的复发病例,可以考虑激素治疗。
遵医嘱定期门诊复查
随诊间隔:一般开始每 3 个月 1 次,随诊 2 年;然后每 6~12 个月随诊 1 次,随诊 2 年,随后每年 1 次。
随诊项目:全身体检,尤其是盆腔检查(三合诊)以及浅表淋巴结触诊;影像学检查,包括每年1次胸片、肝胆胰脾肾彩超;胸部、腹部及盆腔 CT 或 MRI;血 CA125、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
避免或减少外出,以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
确保充分休息,增加营养,以利于机体恢复。
本病预后与具体病理类型和病情进展有关。
总体预后较差。研究表明,5 年生存率为 29%~38%,复发率高达 60%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