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肝脏环形强化病变的影像诊断
肝脏环形强化是指肝脏占位病变做CT或MR增强扫描,动脉期时病变外周相对中央部位呈明显强化表现。环形强化是部分肝脏病变特征性的表现,在影像报告描述中并不少见。其病理基础与病变边缘肿瘤细胞代谢活跃、炎性肉芽组织、代偿性异常灌注等因素致血供增加有关。中央区低密度(信号)与囊变、坏死、出血、脂肪浸润、纤维化、钙化有关。环形强化病变有很多,既有良性又有恶性病变,大致分为血管性、炎性及肿瘤病变。环形强化病变大体诊断思路是:观察环壁的均匀性、完整性、是否有壁结节及其他辅助征象。下面仅就三种最常见的环形强化病变的典型表现做简单介绍。这三种病变是遇到环形强化时首先考虑要排除的。①肝脓肿:环壁厚度均匀、完整、光滑,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范围逐渐缩小等。②转移瘤:环壁不规则、中断,或见强化的壁结节等。③胆管癌:环形强化呈向心性充填、邻近肝包膜收缩、胆管扩张等。三种病变均出现弥散受限改变,MR上DWl序列出现高信号,信号强度脓肿>转移瘤>胆管癌。环形强化还可见于原发肝癌、肝转移瘤介入治疗(栓塞、消融)术后复查影像。术后炎症(充血、水肿)、间质纤维化,早期(一个月内)可出现线状环形强化,属正常反应,特点是环壁薄(小于5mm)、光滑连续、无结节。此表现可持续存在3-6个月。反之环壁不均匀增厚、出现强化结节及邻近异常灌注,需排除肿瘤残留及复发可能。不同病变的影像征象包括环形强化经常有相互重叠的情况,当遇到不典型环形强化及少见病变时,对影像科医师是不小的挑战,临床病史包括炎性指标、肿标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些病例不得不依赖穿刺活检才能定性。
任安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15日 399 0 5 -
腹部CT肝右叶后下段片状强化灶,直径7毫米,门脉期等密度,考虑灌注异常,要紧吗,多久复查?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07日 33 0 0 -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早期结果,这一过程中肝脏结构不断地重塑,根据损伤和修复之间的平衡,组织学变化可能会进展,也可能会逆转,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及时干预治疗可逆转,甚至肝硬化初期也是可逆的(图1)。[1]如图1所示,各种病因肝脏炎症持续进展,可由肝纤维化(从F1期到F4期)逐步发展为肝硬化,期间约需要经过数十年的时间。2肝纤维化分期肝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是以肝活组织病理半定量评分来确定的,主要评分方法包括Knodell评分、Scheuer评分、Ishak评分和Metavir评分等体系。目前大多采用Metavir评分系统(图2)。Metavir评分系统F0为无纤维化期,F1到F3肝纤维量(疤痕)逐渐增加,肝脏质地逐渐变硬,F4则为肝硬化期。
申振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7月14日 592 0 0 -
肝右叶小类圆形略低密度灶,大者直径5mm,肝左叶钙化灶,需治疗或吃什么药吗?
张琳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22日 22 0 0 -
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高于参考值但不超过2倍 转氨酶正常需要进一步治疗吗
王树鹏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13日 149 0 3 -
肝结节会恶变吗#医学科普 #肝结节
孟泽武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4月02日 31 0 0 -
肝内钙化灶严重吗?#医学科普 #肝内钙化
孟泽武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3月29日 15 0 1 -
肝上钙化灶有哪些原因#医学科普 #肝钙化灶 #胆结石
孟泽武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2月19日 78 0 1 -
药物性肝损伤治疗和几种特殊药物肝毒性
治疗上停用可疑药物最为重要。急性肝衰竭可短程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儿童不宜)。糖皮质激素对特定的患者可能有益如严重超敏反应、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系统症状(DRESS)、及肝活检显示自身免疫特征。可疑药物的再激发是确诊最有利的证据,除非预期获益高于该药物导致的严重或危及生命的情况,通常应避免使用。一旦停用相关药物,大多患者(80%)完全康复没有后遗症。高达10%伴有黄疸的重症肝细胞损伤型存在死亡风险。高总胆红素、INR延长及低白蛋白血症是预后不良的最高风险指标。胆汁淤积型的慢性风险较高,极少(<1%)肝内胆管消失将发生进行性和致命的胆管缺失综合征。4几种特殊常用药的肝损伤4.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剂量依赖性肝毒素,24小时内服用超过4克或数天内过量服用,引起围中央静脉肝坏死,12-24小时内可出现恶心呕吐,72小时达高峰,而后迅速缓解,少数爆发超急性肝衰竭,合并脑病、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则预后不良,或需要肝移植。显著的血清转氨酶升高和低胆红素是肝生化特点。大多患者将在7天内完全康复。早期活性炭服用和洗胃。N-乙酰半胱胺酸是有效的解毒剂,口服或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后给于数天的维持剂量,若能12小时内给药,可使肝脏损伤最轻,超过12小时仍可应用。4.2异烟肼近40年来,异烟肼治疗常进行肝功能基线评估。“美国药物性肝病实践指导”认为,这种方法对肝毒性监测不能证明比临床症状评估更好,每月一次的实验室监测可能导致不少患者过早地终止治疗[1]。异烟肼可使血清肝酶一过性升高,继续用药,也可自限性下降,可能与代谢和免疫适应性有关。患者异烟肼肝损伤宣教很重要,做好肝功能监测,尤其对高危人群如肝功能基线评估异常、病毒性肝炎、酗酒、使用其他肝毒性药物、潜在肝病或艾滋病毒感染,以及孕妇,应进行每月肝功能监测。肝损伤后再用异烟肼虽然仅有10%产生肝损伤,但是,仅在少数情况下如活动性耐药性结核病方可试用。4.3甲氨蝶呤长期使用甲氨蝶呤可能导致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嗜酒、慢性肝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等叠加更易诱发,需要系列肝酶监测和了解肝纤维化程度,累积剂量3.5-4.0克时须肝弹性检查、肝活检。4.4他汀类他汀类药物,即七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药物,临床广泛应用,肝毒性风险较小,治疗前应肝脏生化指标评估。用药初期约20%患者可发生自限性转氨酶升高,显著异常少见,常为急性胆汁淤积型和肝细胞损伤型,自身免疫型较少。代偿性慢性肝病或肝硬化也可使用,由于药物的肝脏代谢,失代偿肝硬化应避免使用,但在评估分险与收益后也可个体化小剂量使用。4.5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单克隆抗体,每2-4周单独或联合应用。免疫性肝损伤大多发生在6-12周内,表现为无症状肝损伤,治疗开始和各治疗周期均需监测。晚期癌症发生的肝损伤仅30%为免疫相关性肝损伤,需要与肝转移、败血症等原因鉴别,增强CT、磁共振评估非常重要。皮质类固醇治疗后持续肝毒性3级或黄疸,可考虑肝活检。肝活检常表现为肝小叶性或门脉周围炎症。免疫性肝损伤分级及处理:肝损伤1级:谷丙转氨酶介于1-3倍正常值上限(ULN)和/或总胆红素介于1-1.5倍ULN。可继续治疗,增加实验室监测。肝损伤2级:谷丙转氨酶介于3~5倍ULN,总胆红素介于1.5~3倍ULN。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强的松每天0.5–1.0mg/kg。肝损伤3级:谷丙转氨酶介于5~20倍ULN,总胆红素介于3~10倍ULN。永远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静脉注射类固醇激素每天1-1.5mg/kg。肝损伤4级:谷丙转氨酶>20倍ULN,总胆红素>倍10ULN。肝损伤5级:致命性肝毒性。
申振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16日 541 0 1 -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依赖于排除法,即排除其他肝损伤病因而诊断。尚无方法或试验来验证何种可疑药物引起的肝损伤。2.1血清学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以及总胆红素仍然是药物性肝损伤检测和分类的主要指标,而血清白蛋白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则是疾病严重性的标志。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除肝脏外,还可见于心脏和骨骼肌等脏器病变,肝损伤时通常合并谷丙转氨酶的升高。一例“慢性肝损伤”患者近期就诊,3年来血清谷草转氨酶持续升高,达200U/L以上,而谷丙转氨酶正常,这种单一的谷草转氨酶异常,应更多考虑其他疾病,见图。广泛的共识认为,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是由于机体对药物的适应性和可逆性肝脏反应(如他汀类)或已有肝病(如脂肪肝)所致,不应归类为药物性肝损伤[2]。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肝酶异常值各国定义有所不同,个人认为欧洲指南[2]比较合理,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定义为符合下列任一项者:1、谷丙转氨酶≥5倍正常值上限(ULN);2、碱性磷酸酶≥2ULN;3、谷丙转氨酶≥3ULN,同时总胆红素>2ULN。治疗前肝酶异常值则取代ULN并修改基线比例。2.2临床类型可分为转氨酶升高为主的肝细胞型、碱性磷酸酶升高为主的胆汁淤积型以及混合型。依据R值可精准分类:R值=ALT/ULN÷ALP/ULN,R值>5为肝细胞性,R值<2为胆汁淤积性,R值介于2和5之间则为混合型。病程中各临床类型可转化,一种药物可产生不同类型的肝损伤。2.3病史追溯大多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在开始用药的六个月内。有些潜伏期会更长些,如呋喃妥因、甲氨蝶呤等,也可停药后出现肝损伤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超敏反应则在用药后24-72小时即可发病。因此,疑似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详细追问近半年的用药情况。停药治疗后肝功能持续下降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下降缓慢或持续异常需排除其他病因。此外,转氨酶持续异常可能预示慢性化演变,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持续升高二个月强烈提示慢性可能。偶尔,用于皮肤、眼睛或耳朵的局部外用制剂也可引起肝损伤。2.4肝活检肝活检为非必须检查项目,肝生化结果或症状没有改善或持续黄疸等严重或迁延者,应考虑肝活检。肝活检有助于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可明确肝损伤严重程度,提升诊断可信性。疑似慢性胆汁淤积性药物性肝损伤肝穿刺结果[见图]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多种组织学变化,肝活检有助于明确肝损伤类型。急性肝细胞性肝损伤和合并炎症坏死多见,可伴或不伴轻度胆汁淤积的急性或慢性肝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叶和门脉炎症、界面性肝炎、细胞凋亡、肉芽肿、凝固性坏死以及融合性或桥接性坏死。药物诱导与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变化相似,难以鉴别,病例报道的诱导药物有呋喃妥因、米诺环素、双氯芬酸、他汀类药物和抗肿瘤坏死因子等。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特征如界面性肝炎(汇管区或汇管区周围不同程度的坏死性改变,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穿入现象(淋巴细胞进入肝细胞)和玫瑰花环排列(数个水样变性的肝细胞形成的假腺样结构,中心可见扩张的毛细胆管,形似玫瑰花环)在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率分别为89%、34%和40%。后者常见门静脉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胆汁淤积,而特发性为慢性“肝炎”类型,界面性肝炎也以浆细胞为主。纤维化的存在有助于二者鉴别。免疫检查点(如PD-1)抑制剂导致的肝损伤报道逐渐增多,临床上称为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大多为肝细胞损伤类型,约70%是全小叶性肝炎,约20%为肝小叶中心凝固性坏死。与自身免疫性肝炎不同,炎症浸润浆细胞不占主导,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CD8+细胞较CD4+细胞数目多。总的来说,硬化性胆管炎、黄疸和肝衰竭少见,大约三分之一的重症甚至可能自发好转。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组织学变化包括急性胆汁淤积、慢性胆汁淤积和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胆汁淤积型较易形成慢性。急性胆汁淤积中,无炎症的胆汁淤积即所谓清淡(bland)胆汁淤积可能是特有的组织学变化,表现为胆汁淤积于扩张的胆小管和肝细胞胞浆内。急性胆汁淤积肝炎是伴较明显小叶炎症的胆汁淤积。慢性胆汁淤积则表现为胆汁淤积持续存在,或出现严重的胆管损伤甚至进展为胆管缺失。胆管缺失超过50%,称为胆管缺失综合征。少见的组织学表现有脂肪肝、药物诱导的脂肪变性和药物诱导的脂肪性肝炎。脂肪变性可以是纯微泡(与线粒体损伤有关)、混合微泡、大泡及纯大泡状。微泡脂肪变性超声检查难以发现,亦无肝肿大,仅肝活检才能证实其存在。另外,尚可见非特异性组织学特征和轻微病变如肝窦内衬细胞激活、蜡质样巨噬细胞、肝细胞细玻璃样胞浆。坏死和肝管反应的严重程度与不良预后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和肉芽肿提示预后良好。慢性肝损伤为持续6个月以上,或发现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参考文献[2]
申振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15日 508 0 2
肝病相关科普号
钱浩然医生的科普号
钱浩然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普外科
1036粉丝4.1万阅读
薛建锋医生的科普号
薛建锋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胆胰外科
718粉丝21.1万阅读
徐庆田医生的科普号
徐庆田 副主任医师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中医科
6612粉丝165.6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范晓鹏 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病科
肝病 91票
肝硬化 82票
乙肝 61票
擅长:乙肝、丙肝、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衰竭、遗传代谢性肝病、肝癌、乙肝的母婴传播阻断、不明原因的肝损害、肝脏的预防保健及调理、不明原因的腹痛及肝区不适。 -
推荐热度4.4苟卫 主任医师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 肝病科
肝硬化 100票
乙肝 89票
肝病 40票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并发症的诊治 -
推荐热度4.3张友磊 主任医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肝胆外科
肝癌 475票
胆结石 234票
肝血管瘤 68票
擅长:精通各种类型肝、胆、胰、脾疾病的开腹手术和机器人、腹腔镜微创治疗。国内最早和德国、瑞士合作开展肝切除的3D虚拟手术规划、术中实时导航和手术风险控制技术。手术精准娴熟,成功率极高,并发症极少。精通肿瘤靶向和免疫治疗,钇90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抗转移复发治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化诊治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个体化治疗经验。 具体擅长诊治病种如下: (1)肝脏良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内胆管癌,肝血管瘤、FNH等 (2)胆管癌、胆囊癌,壶腹癌,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 (3)胰腺肿瘤,如胰头癌,钩突癌,胰腺囊肿,胰体尾肿瘤 (4)脾脏占位,脾脏肿瘤,脾亢 (5)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脾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6)十二指肠乳头癌,实性假乳头状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