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顾恩华 三甲
顾恩华 主任医师
天津市眼科医院 麻醉科

小儿斜视矫正术中术者对眼迷走神经反射的影响

4180人已读

眼迷走神经反射(oculovagal reflex,OVR )是眼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小儿斜视矫正手术术野窄小,进一步暴露眼外肌和最大斜视角,术中OVR时常发生,并不可避免[[1]]。小儿的心输出量存在心率依赖性,故小儿的心动过缓较心动过速对机体影响更大,更令人担忧。尤其在迷走神经兴奋性较成人高的小儿,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全,容易导致明显的迷走神经放射亢进[[2]]。其严重危险后果已有诸多的文献报道,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不一,引起心搏骤停比例为2200∶1[[3]]。2 万例眼科手术中3 例斜视手术因OVR而死亡[[4]]。Ghai[[5]]等报道眼眶手术中牵拉上直肌时,心率由80~90次/分突降30次/分,随即心脏停搏。因此在斜视手术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并发症。为探讨OVR与手术者的操作关系与发病因素,我们观察全身麻醉下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不同术者OVR的发生率以及预防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选择天津市眼科医院2008年3月~11月ASA(American Standards Association)分级[3]Ⅰ级的小儿斜视200例,男124例 ,女76例,年龄3~14岁,术前心电图及全身其它检查均正常。

1.2 手术种类与分组 斜视矫正,单眼斜视,1条眼肌肉矫正者、再次矫正者

除外,双眼斜视仅取其第1只手术眼。按主刀手术者分为5组,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医师和固定的助手实施手术,每组40例。

1.3 OVR标准 因手术操作引起心率瞬间下降10次/分以上者,低于40次/分暂停手术[[6]]

1.4 监测项目 PHILIPS监护仪(MP50)心电、无创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记录每组OVR的例数,每例发生次数,心动过缓的严重程度,因严重OVR停止手术次数。

1.5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6~8h,禁饮3~4h。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安定0.1mg/kg, 盐酸戊已奎醚0.015mg/kg。入室后不合作者肌注氯胺酮4mg/kg,合作者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分别用咪达唑仑1mg, 氯胺酮1mg/kg,丙泊酚1mg/kg进行麻醉诱导。待下颌松弛置入喉罩, 氯胺酮100mg、咪哒唑仑2mg和丙泊酚200mg,配伍静脉麻醉恒速输入,术中保留自主呼吸,依麻醉深浅调节,全部病例均未附加眼部局麻。

1.6 统计学方法 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5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的q检验(Newman-Keuls法),定性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比较结果

1.各组间年龄与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各组间OVR发生率(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94, P<0.05)。发生频率(次/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9.63, P<0.05)。停手术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1.58, P<0.05)。心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8.52,P<0.05),见表2。

2.2 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

1.OVR的患者中每例发生的次数(次/例)比较 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3.6, P<0.01);Ⅰ组与Ⅳ组比较,(Q=19.0, P<0.01);Ⅰ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4.49, P<0.01)。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88, P<0.01);Ⅱ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6.32, P<0.01);Ⅱ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1.77, P<0.01)。Ⅲ组与 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44, P<0.01);Ⅲ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88, P<0.01)。Ⅳ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44, P<0.01)。见表2。

2.严重OVR导致暂停手术的次数(次/例)比较 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4, 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97, P<0.01);Ⅰ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2.71, P<0.01);Ⅰ组与Ⅴ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5.95, P<0.01);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9.73, P<0.01);Ⅱ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9.46, P<0.01);Ⅱ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2.71, P<0.01)。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9.71, P<0.01);Ⅲ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97, P<0.01)。Ⅳ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4, P<0.05)。见表2。

3.心率下降幅度(次/分)比较 Ⅰ组与Ⅳ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27, P<0.01);Ⅰ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99, P<0.01)。Ⅱ组与 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49, P<0.01);Ⅱ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1.22, P<0.01)。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31, P<0.01);Ⅲ组与Ⅴ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04, P<0.01)。Ⅳ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72, P<0.01)。见表2。

1 5组患儿年龄、体重(n=40 ±s

组别

年龄(yr)

体重(kg)

I组

5.945±2.873

18.52±9.3

II组

6.523±3.036

21.23±10.3

III组

6.731±2.683

19.92±10.26

IV组

5.377±3.36

18.19±9.26

V组

7.124±2.46

21.38±11.02

F值

2.25

0.87

P 值

0.0648

0.4837

(单因素方差分析5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的q检验(Newman-Keuls法))

2 5OVR发生率、发生频率、停手术和心率下降的比较(n=40

组别

发生率(例/%)

发生频率(次/例)

停手术(次/例)

心率下降(次/分)

I组

10/25

3±1 abc

2±1 abcd

12±4 ab

II组

12/30

4±2 abc

3±1 abc

15±5 ab

III组

13/32

8±2 ab

6±2 ab

17±8 ab

IV组

29/72

10±3 a

9±2 a

26±12 a

V组

34/86

12±3

10±3

34±18

X2/F 值

48.94

109.63

131.58

28.52

P值

P<0.05

P<0.05

P<0.05

P<0.05

(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5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的q检验(Newman-Keuls法))

术中出现OVR停止手术操作后,30-60秒内均可复原心率,无一例使用抗迷走神经兴奋药物。

3 讨论

斜视矫正术中眼肌等眶内组织受到牵拉刺激后,由睫状神经和三叉神经眼支传入延髓迷走神经核,再经迷走神经传出到心肌等相关的效应器,称之为眼迷走神经反射。临床表现心动过缓、心跳骤停、呛咳、支气管痉挛、呼吸抑制、胃肠急性扩张、腺体分泌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等现象。严重者还伴有心血管功能的改变,可使心博出量明显降低,OVR可在数秒短暂时间内发生,心率急剧下降幅度大者势必影响手术的进度,甚至危及生命。生理上小儿迷走神经兴奋占优,所以矫正术中更易产生OVR[[7]]

众所周知斜视术中牵拉眼肌的步骤较多是产生OVR的主要因素,如钩取肌肉、分离节制韧带、离断肌肉及缝合肌肉时即可发生。虽然斜视手术存在一定难易度,个体影响因素,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某些操作上,各组术者的操作细节不一,而造成每组OVR差异显著,见表2其原因分析为:①试拉法:术中对肌肉的拉力和牵拉速度与眼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先轻巧牵拉眼肌1~3s,停顿片刻,观察倾听心率/律的变化,若无或变化低于10%,或麻醉医生无暂停手术的指令可再试拉到位,此方法称为“预刺激”“疲劳反应”,这可减轻神经反射的反应强度。Blanc[[8]]曾发现刺激强度和类型可能会影响OVR的发生率,刺激急促,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久,OVR就极易发生。急剧而持续牵拉后86.7%的发生OVR,缓慢牵拉约51%。这证实眼眶组织所受刺激的轻重是导致OVR的关键,术中的拉力和牵拉速度与眼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②助手配合,术者力求术野清晰,往往过度暴露术野,牵拉力较大;多数由助手担任。我们虽然观察时助手是固定的,但配合的时间各组长短不一,OVR低的组其助手均与主刀配合1-2年,较熟悉主刀者的操作流程,而OVR高的组配合2-3月,我们发现部分OVR是由于配合不熟练助手造成;经常变更第一助手,由于初期阶段配合不默契,故此OVR发生率高;③自身迷走神经兴奋性较高,轻柔的操作也发生OVR,致使手术无法继续进行,并可在1例患儿中多次出现,反复发作,本观察中1~16次/例;存在个体差异,目前尚无术前如何筛查的方法,有待今后研究,对于此类患儿更需注重操作环节,避免过度的刺激;④术者自行暴露术野,助手缝扎,或术者暴露术野后,让助手按原位置接替,术者再缝扎,或自行暴露与缝扎。有经验的术者注重手术节奏,逢扎快,分离、牵拉柔和,暴露术野清晰,步骤简明。而重复操作OVR随之升高,并反射程度加重;⑤其它 部分术者误认为OVR仅表现为心动过缓,对其它临床表现及严重性认识不足。仅认为压迫眼球或牵拉眼肌可发生OVR,而忽略其它操作。如提拉眼睑,分离结膜等,因眼神经反射途径未被阻滞,术中任何刺激眼迷走神经的操作均可导致OVR的发生[[9]]。仅以斜视矫正类型判断OVR是否易发存在片面性。本研究发现I组、II组和III组术者注重每一步操作细节与配合(包括助手与麻醉),其发生次数,发生频率,心动过缓的严重程度以及术中暂停操作均显著低于其它组。

斜视手术多涉及两条以上肌肉,处理眼外肌对眼部组织的刺激肯定要大于一条,且OVR的发生也更高[[10]]。因此本组观察将1条肌肉除外。学者们普遍认为斜视矫正术中OVR的发生率较高,这与设定OVR的标准是以矫正的眼肌条数为基数,还是以患者为基数,还是以患者睡眠时脉率为基数有关。我们的观察是以患者的例数为单位,观察各组各例的发生次数与心动过缓的严重程度。为避免不同年资医生的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对研究结果影响,我们所采集的病历均为高年资医生主刀。我们考虑到术式复杂者,再次手术的解剖层次尚不清晰等因素直接影响OVR,未将再次手术的患儿纳入研究对象。 成人志愿者行眼肌400g拉力试验,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观察OVR,分别为63.3%与14.4%(P<0.05),心律失常20%,6.67%。直肌与斜肌产生相同[[11]],故此我们未将各组手术种类列出,也未观察术中产生OVR时的眼肌。有学者认为操作不同的眼肌可产生不同程度的OVR,我们此研究发现临床上OVR可受诸多因素影响,最主要的是主刀者与助手的每一步操作是否注重OVR的发生,即使OVR高频发作的眼肌也可能较轻的OVR,否则结果相反,也证实操作技巧的重要性。我们仅以术中瞬间心率突降10%以上作为OVR发生的指标。心率失常,呼吸抑制等未作为观察指标。Ghai[[12]]等学者认为严重,频发的OVR其最佳的预防方案为轻柔操作,其治疗方案为快速停止牵拉,手术器械急退出术野,恢复原解剖位置,松弛牵拉瞬间OVR消失,多数情况可恢复[9]。由于我们密切监测,及时制止OVR的加重,没有发生心脏停搏与使用拮抗迷走神经的药物。

总之,小儿斜视矫正术可发生不同的OVR,手术者操作技巧、熟练程度和助手配合是直接影响OVR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并直接影响患儿安危。

顾恩华
顾恩华 主任医师
天津市眼科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