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商淑云 三甲
商淑云 副主任医师
沈阳市儿童医院 脑瘫康复科

横贯性脊髓炎

5300人已读

概述:横贯性脊髓炎是指非特导性,由于感染直接引起或感染诱发所引起的脊髓功能失常导致全部或大多数神经束的神经冲动传导阻滞,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症。多数在急性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发病。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脊髓疾病之一。发病可见于任何季节,但以冬末春初及秋末冬初更为觉见。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本病是精神系统受病毒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否为病毒的直接侵入,有待继续研究。外伤和过度疲劳可为其诱因。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散在发病,起病急骤,脊髓症状出现前1-2周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有负重、损伤等诱因。常先有背部疼痛或腹痛,胸腹束带感等神经根刺激症状,然后突然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感觉缺失及二便障碍。多数患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最高峰,发展为脊髓完全的横贯性损害。它可损害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胸3-4节段最常见。症状根据受损节段而定。胸段受损出现胸段病变水平以下的各项脊髓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急性病例早期聘书现脊髓休克现象:病变水平以下一切运动、感觉、反射消失,对任何刺激无反应,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脊髓休克期持续时间通常3-4周,也有少至数日或长达1-2月,甚至更长者。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受损的程度、性质和有无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2)感觉障碍:受损平面以下,出现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各种感觉均消失,以痛、温觉消失最为明显。有些病人感觉消失区上缘,可有一感觉过敏区。偶有束带样疼痛感。

(3)膀胱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逼尿肌弛缓,膀胱容量增加,呈无张力性神经原性膀胱。病人出现尿潴留或充溢性尿失禁。随脊髓功能恢复,逼尿肌出现节律性收缩,膀胱容量逐渐缩小,渐过渡为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病人逐渐恢复随意排尿的能力。

(4)直肠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肛门括约肌松弛,大便失禁休克恢复期,常有大便秘结,以后逐渐恢复正常。

(5)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受损平面以下,汗少或无汗,皮肤营养障碍。如水肿或干燥脱屑,趾(指)甲松脆,足底皲裂等。

病变位于颈髓者,出现四肢瘫痪。高颈位受累,可因膈肌运动障碍而致呼吸困难,颈8-胸1受损可因交感神经受损而出现颈交感神经麻痹症群。腰段脊髓炎仅出现下肢感觉障碍和肢体瘫痪。骶段脊髓炎,仅出现鞍状感觉缺失,肛门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无明显肢体运动障碍,膀胱功能初期表现为尿潴留,恢复期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

疾病诊断

(1)多见于青壮年,散在发病。

(2)先有感染症状,后急性起病。

(3)迅速发展的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

(4)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及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个别急性期可有椎管理阻塞现象。

鉴别诊断:

(1)根据病史、截瘫、早期出现二便功能障碍、发病与饱餐无关等,与周期性麻痹相鉴别。

(2)根据先驱症状、起病形式,神经系统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相鉴别。

(3)根据是否伴有视神经或中枢神经损害症状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

(4)还应注意与脊椎出血、脊椎结核、癌肿转移、硬脊膜外脓肿等脊髓压迫症相鉴别。

疾病治疗

一、抗炎:早期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200~3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溶于5%或10%葡萄糖液500ml中),1次/d,7~10次一疗程。其后改为口服强的松30mg,1/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

二、脱水:

脊髓炎早期脊髓水肿肿胀,可适量应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250ml静滴,2/d;或10%葡萄糖甘油500ml静滴,1/d。

三、改善血液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ml静滴,1/d,7~10次一疗程。

四、改善神经营养代谢机能:

VitB族、VitC、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辅酶Q10等药物口服,肌注或静滴。

五、康复治疗。

六、防治并发症

(一)维护呼吸机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部感染,应按时翻身、变换体位、协助排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如呼吸功能不全、可酌情作辅助呼吸。注意保暖,必要时予以抗生素。

商淑云
商淑云 副主任医师
沈阳市儿童医院 脑瘫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