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何宜斌 三甲
何宜斌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肝胆胰外科

脾挫裂伤中医调养医案

2898人已读

胁间水流成“悬饮”,小陷胸汤逐有形,苓桂术甘化无影,古方今用照样行---脾外伤医案

(何宜斌医案,仅供学术交流,医案仅帮助说明医理,医案内所涉及到具体药物和处方不建议非专业人士模仿使用)

他,18岁,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暑假实习期间意外摔伤致脾挫裂伤,经曾跟我实习过的同学推荐来我处调养。(“悬饮”在二诊浮现)

【首诊】:2014年08月23日09时43分

2014年7月4日因创伤性脾破裂在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014年8月19日复查CT:脾脏中部多发低密度影,结合前片,符合血肿吸收期表现。

刻下主诉:发热3天,持续性发热,夜间加重,晨起头痛,以脑后明显,伴头部沉重感,无畏寒,口干不明显,口苦,多汗,冷汗,自汗和盗汗,诉住院期间曾有胃痛,已服用胃药治疗,现胃纳差,无口渴欲饮感,无咳嗽,无呕吐,腹部时有响,平卧时左侧胁肋部隐痛,左侧卧位时左侧胁肋部有刺痛不适,大便黄褐色,小便饮水多时不甚黄,平躺下双侧腰骶部酸痛不适,难入睡,无心烦。自诉多年易出现双上肢时抖。打喷嚏。

辅助检查:2014年8月20日 白细胞 10.57x10e9/l,中性粒细胞 80.4%,血红蛋白 158g/l

中药加生姜9片

中药处方:

香薷15g(后下) 桂枝15g

白芍30g 甘草(甘草粒)5g

大枣(红枣)15g 羌活10g(后下)

蔓荆子(荆子)10g 柴胡20g

黄芩10g 粉葛(葛根)30g

青蒿10g(后下) 醋鳖甲(鳖甲)30g(先煎)

牡丹皮15g 连翘15g

地骨皮30g 川芎(制川芎)10g

石膏(生石膏)30g(先煎)

水煎内服,共2剂

【二诊】:2014年08月25日10时13分

服药2剂后周身汗出明显,无腹痛,无腹部辘辘肠鸣,未再发热,晨起头痛症状消失,口苦不明显,盗汗改善,自汗多,左侧卧位左胁肋部刺痛不适症状减轻,入睡可,无发梦,平躺时双侧腰骶部酸痛不适症状改善,腹部响不明显,目前主诉晨起和下午3-5时头晕,不伴恶心呕吐感,头部沉重感减轻,胃胀,无胃痛,时有嗳气,无泛酸水,左侧胁肋部牵扯胀痛不适,并诉伸肢体时自觉左胁肋部有水流流过感,胃纳一般,大便稍硬,日解一次,黄褐色,小便不黄,无明显口干,多口水,哈欠明显。舌红较前有所变淡苔中下部微黄腻脉左细弦滑寸部濡右细弦略紧寸部细。(见下舌苔图片)

处理:

中药处方:

茯苓(云苓)15g 桂枝10g

白术15g 炙甘草5g

法半夏10g 炒黄连5g

瓜蒌子(瓜蒌仁)15g 干姜5g

酒大黄(酒军)10g

水煎内服,共2剂

【三诊】:2014年08月27日10时06分

服药第一剂。头晕减轻,已无头部沉重感,已无胃胀,胃口改善,少许嗳气,服药第二剂后,解三次黄色粘稠便,左胁肋部水流流过感消失,今晨自觉人轻松,精神可,哈欠不明显。

后分别与9月3日、9月20日、10月6日、10月18日来我处服药调理

近期外院复查B超: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声像,痊愈!

【分析】

该患者是脾外伤,首诊是因为“发热3天”来我处寻求中医治疗,按照中医四诊,既有太阳证之头痛(后脑),又有少阳之“口苦、胁痛”,选用柴葛解肌+桂枝汤+青蒿鳖甲汤,太阳少阳同治,表里双解。

服药2剂后,“发热”解决了,但出现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临床症候,就是“诉伸肢体时自觉左胁肋部有水流流过感”。在临证中自然联想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的悬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再结合以下几个特征性临床表现:

1.多口水,脾虚之征

2.左胁肋部刺痛,瘀血阻少阳之络

3.胃胀、下午3-5时(恰是日晡之时)头晕、大便偏硬,阳明腑实之征象

拟方上就从“悬饮”、“脾虚水湿”、“阳明腑实”角度出发,拟方:苓桂术甘汤+小陷胸汤+三物备急散

服方第一剂。头晕减轻,已无头部沉重感,已无胃胀,胃口改善,少许嗳气,服方第二剂后,解三次黄色粘稠便,左胁肋部水流流过感消失。所悬之饮随大便而泄。

【小结】

我在临床带教中,对跟诊的实习同学强调“医生看病”与“警察破案”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看重“线索”、“证据”。“医生”想要破“患者身上生病”这个大案,就得耐心、仔细的“望”“闻”“问”“切”,收集到的资料多多益善,总有那么一些“蛛丝马迹”会被你抓住,破案也就指日可待。


何宜斌
何宜斌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肝胆胰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