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静松
无职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贫血1——缺铁性贫血(第二部分)
2590人已读
诊断:
贮存铁缺乏:1)血清铁蛋白<12ug/L;2)骨髓外铁缺乏,铁粒幼细胞<15%;血红蛋白和血清铁正常。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1)贮存铁缺乏;2)转铁蛋白饱和度<15%;3)FEP/Hb大于4.5ug/gHb;4)血红蛋白正常。
缺铁性贫血:1)缺铁性红细胞生成;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 < 80fl;MCH<27pg。
病因诊断:尤其需要警惕消化道肿瘤引起的慢性失血,需及早诊断并治疗。
治疗:
原则:根除病因,补足贮铁。
1、口服补铁:进食谷类、乳类和茶会抑制铁吸收,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 铁吸收。
有效一般表现为外周网织红细胞上升,高峰出现在服药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上升,一般2个月后恢复正常。而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月,待铁蛋白恢复正常后停药。
2、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需达到的Hb-患者Hb)x 0.33 x患者体重。需先试验,无过敏才能使用。
3、最重要的是病因治疗:月经过多(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原因):请妇科就诊;
单纯营养性(如偏食严重者):改变饮食习惯;
吸收问题(胃肠道疾病):消化科就诊;
慢性失血(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寻找失血原因并治疗,尤其是消化道恶性肿瘤需要注意及早诊 断治疗。
本文是何静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