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松_好大夫在线

医学科普

贫血1:缺铁性贫血(第一部分)

发表者:何静松 人已读

贫血1——缺铁性贫血

贫血,往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耳鸣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仅和贫血的程度相关,而且与发生贫血的速度有关。如果一个人出现上述症状,去医院查血常规,发现有重度贫血(血色素在60g/L)以下,往往提示为慢性发展的贫血,而不是近期才发生的。

铁是血红素的主要成分之一,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储存铁耗竭(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

病因寻找病因很重要,治疗病因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

摄入不足:食物缺铁;

供不应求:孕妇或生长发育中的孩子;

吸收不良:胃肠疾病

转运障碍:无转铁蛋白血症,肝病,慢性炎症;

丢失过多:各种失血;

利用障碍: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慢性病

铁代谢:

功能状态铁:血红蛋白铁(67%),肌红蛋白铁(15%),转铁蛋白铁,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铁;

贮存铁: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正常人每天造血需要20~25mg铁,绝大部分来自自身衰老的红细胞,仅有1~1.5mg从食物摄取,孕、乳妇需要2~4mg/天。

铁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发病机制:

1.铁代谢:贮存铁缺乏: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减低;

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装铁蛋白升高;

组织和红细胞内缺铁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是迄今反映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最佳指标。

2.对造血影响:由于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形成大量游离原卟啉(FEP),或与锌原子结合成锌原卟啉(ZEP)。

3.对组织代谢影响:影响了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精神、行为、体力和免疫功能等,引起黏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层组织营养障碍。

实验室检查:(这部分内容可以略过)

血常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基本正常。

骨髓常规: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红系增生提示为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为“核老浆幼”。

铁代谢:血清铁低于8.95u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大于64.44 u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低于15%;sTfR是迄今反映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最佳指标,超过8mg/L,一般其浓度大于26.5 umol/L(2.25ug/ml)时,可诊断缺铁;血清铁蛋白低于12ug/L;骨髓亚铁氰化钾(普鲁士蓝反应)染色后阴性;幼红细胞内铁减少或消失。

红细胞内卟啉代谢:FEP小于0.9 umol/L(全血),ZPP大于0.96 umol/L(全血),FEP/Hb大于4.5ug/gHb。

(待续)

本文是何静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