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杨辰华 人已读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 又名“ 肝斑” “ 妊娠斑”“ 孕斑” “ 蝴蝶斑” “ 面尘” 等 ,中医学中被称为"肝斑",主要由于黄褐色色素在面部沉积而成。多出现于颊部,呈对称蝶状分布。多见于青中年女性。该病症虽无自觉症状,却会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和社交影响。多数学者认为, 黄褐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内分泌紊乱、紫外线照射、 遗传、 氧自由基、 血清铜含量、 药物与化妆品、 口服避孕药、 妊娠、 局部微生态、 机体系统性病变、 情绪波动、 精神因素等。已有研究证实[1],黄褐斑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女性雌素水平偏高所导致。
从中医理论分析, 黄褐斑与肝、 脾、 肾三脏关系密切,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可分为以下证型:
1 肝郁气滞型
主要症状为: 面部斑颜色呈浅褐色或青褐色, 情志不遂, 月经失调, 气滞不通。治宜活血化瘀、 疏肝理气, 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2 肾水不足型
主要症状为: 斑色深暗, 月经量少或月经先期, 手足心热, 虚烦不得眠, 目涩便干, 小腹冷痛, 腰脊酸痛。治宜补肾养血、 化瘀消斑, 采用益肾化斑汤(桃红四物汤加仙灵脾、菟丝子、僵蚕)加减治疗
3 脾不统血型
主要症状为:斑呈黄褐色, 消化机能减退, 面色苍白, 头晕乏力, 少气懒言, 月经不调。治宜健脾益气、 养血调经, 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4 气滞血瘀型
多发于慢性疾病或久病日久患者,斑色灰褐或黑褐, 伴月经色暗有血块, 或痛经, 胸胁胀痛刺痛, 舌暗红有瘀斑, 脉涩。气滞血瘀, 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治宜行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
祛斑增白作用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已明确, 单味药有白芷、 天麻、 防风、 白芨、 白附子、 天花
粉、 川芍、 桃仁、 丹参、 刺蒺黎、 当归、 白僵蚕等; 成方有逍遥丸、 六味地黄丸、 血府逐瘀汤、 养颜青娥丸等
中药外治: 外治剂型多样,使用方便,效率高。常用中药外治法有: 中药膏霜剂、 中药面膜、 中药散剂、中药封包疗法、 敷脐疗法。这里介绍一祛斑面膜方 : 白芷50 g, 白附子50 g, 珍珠粉30g,白及30 g,白茯苓30 g, 天花粉20 g, 当归30 g, 粉成极细粉末,过120目筛备用。中药倒膜方法 : 每次取50 g, 并加石膏粉30 g,蛋清10 m L、 温水少许, 调成糊状。患者洁面熏蒸后倒膜, 半小时后取下, 之后进行面部按摩, 持续半小时。
本文是杨辰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