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癌,不再致命——防治口腔癌的健康行为策略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总称,可出现在唇、舌、口底、颊、牙龈、硬腭、磨牙后区等部位。
发生口腔癌的确切病因不明,推测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饮酒、咀嚼槟榔。在我国湖南、广东、台湾等地,嚼槟榔盛行。如同时有饮酒、吸烟或咀嚼槟榔等习惯者,患口腔癌的危险性将明显增加。发生口腔癌的其它可能危险因素有:家族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过度的阳光照射(唇癌);口腔卫生不良;尖锐的牙齿边缘以及制作不当或破损或老旧的义齿,刺激舌、牙龈或颊黏膜造成慢性伤害;长期营养缺陷或失衡等等。
口腔癌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不仅治愈率非常高(原位癌、部分早期癌治愈率可高达95%以上),而且治疗的并发症稀罕、后遗症微小,费用低廉。因此建议一般民众,知晓以下防治口腔癌的健康行为策略:
一、远离烟草、不要酗酒、勿嚼槟榔。不要长期直接曝露于强烈的阳光下。
二、正常饮食,均衡营养。少吃肉食,多进果蔬。
三、 出现在口腔内与面颈部的任何变化,如果超过两星期没有好转,务必请医师检查,万不可自以为是地认为是“上火”、“发炎”。这些变化包括:感觉改变(疼痛、麻木等)、外形改变(溃疡、肿块、赘肉等)、颜色改变(白色、红色、黑色、蓝色)、质地改变(软组织变硬、硬组织变软)、功能改变(张口受限、伸舌困难等)。
多数口腔癌的这些临床表现,不是口腔恶性肿瘤所特有;单纯出现这些症状或表现,也未必是口腔癌;但是,口腔癌患者延误诊治,错失治疗时机,最终成为致命性疾病,往往就是忽视了这些症状或表现。以下枚举了口腔癌的各种临床表现:
1. 口腔内经久不愈的溃疡,两周以上不见好转。口腔癌溃疡的疼痛程度不等,有的疼痛比较明显,有的仅在进食、说话时稍感疼痛,有的甚至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2. 肿物、硬结、赘肉等增生物。典型的口腔癌为“菜花状”增生物。通常症状轻微,当癌瘤发展比较大的时候,才被注意。发现病变后,患者又因症状轻微,不予重视而耽搁疾病的治疗。
3. 疼痛。有的口腔癌可以仅表现为疼痛,找不到明显的溃疡或增生物。多数早期、中期口腔癌的“癌痛”与“牙痛”不太一样,程度一般较轻,可以忍受,持续性,进食时略加重,冷热温度变化刺激不加重疼痛。
4. 唇、舌麻木。持续性的、单纯性的唇、舌麻木,几乎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务必要重视、就诊。
5. 牙齿松动。单个牙或范围局限的牙齿松动,经口腔科医师检查后,排除了牙周病等疾病。
6. 口腔黏膜颜色改变。白色,红色、黑色或淡蓝色的口腔黏膜斑块,无论是否有症状,要诊治;有的可能是口腔恶性肿瘤。
7. 颈部淋巴结肿大。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骨下缘,常常可以被触及,单个或双侧各一个,最大径约0.5-1.0cm,这是正常的淋巴结,不必担心;除此以外,如有可触及的颈部淋巴结,或者较大的、多个的淋巴结,应该找医师咨询、诊查。
8. 张口受限。正常人最大张口时,上下门牙之间的距离约4.0cm左右。智齿引发的炎症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张口受限最常见的原因,因此,需请医生排除这两种情况。恶性肿瘤引起的张口受限,从轻到重逐渐发展。
9. 口腔出血,已经排除了牙龈炎、牙周病等所致。
10. 唇舌运动障碍,例如伸舌困难、歪斜,说话或吞咽困难,应及时就诊。
11. 长期佩戴的义齿,出现义齿不合适,也应该找医生诊查。
四、认识癌前病变:口腔内的癌前病变包括黏膜白斑、红斑、黑斑、黏膜下纤维化、疣状增生及慢性溃疡等。癌前病变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发展成癌。单发的、局限性的癌前病变,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以绝后患;多发和/或大面积的癌前病变,要严密监测。
五、养成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漱口、刷牙、使用牙线),至少每半年请口腔医师检查口腔,每年一次口腔洁治。定期口腔检查,不仅可以早发现早治疗龋病、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病,也有望早发现口腔癌和癌前病变。临床上不少症状轻微的早期口腔癌,就是在牙科治疗中,由口腔医师发现的。对于老年患者,如果有制作不当、破损或老旧的假牙,一旦松动不合适、摩擦、损伤周围组织,应该请牙科医师及时调磨修改重制,不可迁就。
王佃灿医生原创编写,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欢迎转发传阅,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王佃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