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颜华
颜华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湖南 线上诊疗科

巨细胞病毒感染

3905人已读
(一)发病原因
巨细胞病毒(CMV)归属于人疱疹病毒科β亚科,具有明显的宿主种属特异性,是人疱疹病毒科中最大、结构也最复杂的病毒;CMV呈球形,直径约为300nm,由双层含脂糖蛋白外膜所包被;其基因组为230kb的线性双链DNA分子,含有约200种蛋白质的编码基因。CMV对外界抵抗力差,65℃加热30min、紫外线照射5min、乙醚等均可使之灭活,亦不耐酸。
(二)发病机制
巨细胞病毒可广泛存在于受染患者全身各器官组织内,感染可直接导致受染宿主细胞损伤;此外,还可能通过免疫病理机制产生致病效应。
巨细胞病毒主要侵犯上皮细胞。全身各主要脏器(肺、肝、脑、肾、脾、心、肠)、腺体(涎腺、性腺)及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受染细胞变性,体积增大呈巨细胞化,然后崩解,导致局部坏死和炎症。脑组织坏死后可以发生肉芽肿和钙化。受染细胞发生巨细胞样变后具有以下特点:细胞体积显著肿大,达10~40μm;胞核也变大,胞质则显得相对较少,胞质及胞核内均可出现包涵体。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呈红色,周围绕以透亮晕环,与核膜分开,使其整个外观状似猫头鹰眼。
1.后天感染 多呈隐性感染或症状轻微,但少数患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围生期感染的新生儿患者(其中部分可能系在宫内受染)可呈迁延性肺炎;儿童及成人患者可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症状体征类似于一般病毒性肝炎)。有的患者可表现为畏寒、发热、咽痛、头痛、身痛、血中出现变异淋巴细胞,可高达10%~20%,其临床表现颇似于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嗜异性凝集试验呈阴性,可资鉴别。据统计,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大约8%系因CMV感染所致。
对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CMV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由于器官移植术受者常须接受免疫抑制处理,故CMV感染是器官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如肝炎、溃疡性胃肠道炎、肺炎等;有的可导致术后死亡,或被迫摘除已移植的器官。此类患者的CMV感染主要来源于供者(供体器官及移植手术所需的大量输血中均可能潜伏有CMV感染),但亦可能系因患者原有CMV隐伏感染的激活,不过后者的病情可能较前者为轻。人巨细胞病毒病也常见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HIV感染发病成为艾滋病患者后,则易形成全身播散性CMV感染,系艾滋病患者的一个重要死因。
2.宫内感染 系孕妇体内的CMV通过胎盘使胎儿在宫内受染,是人巨细胞病毒病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受染胎儿90%为隐性感染,仅10%表现为临床感染,但有时后果较为严重,尤其当感染发生在妊娠头4个月内时,更易造成胎儿损害。例如,部分受染胎儿呈现发育迟缓,出生时体重不足,或呈各种形式的先天畸形,如小头畸形、肢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斜眼、失明等,或在出生后短期内出现黄疸、肝脾肿大、肺炎、心肌炎、出血倾向、嗜睡、昏迷、抽搐等多系统器官损害,可于数星期内死亡。
CMV宫内感染也可造成死胎、流产、早产。在一组3810的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中,脐血标本的抗CMV-IgM的阳性检出率为1.5%;而在该组40例死产、死胎的脐血标本中,抗CMV-IgM的阳性检出率则高达32.5%。
凡新生儿、婴幼儿患间质性肺炎,或患肝炎伴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变异淋巴细胞,尤其伴有先天畸形的新生儿,应考虑本病。成人接受输血、器官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后出现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变异淋巴细胞,发热、皮疹、肝脾肿大者,亦应考虑本病。
外周血抗CMV-IgM阳性,表明新近存在CMV感染,对于婴幼儿患者可诊断本病。由于孕妇外周血IgM型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屏障,所以若新生儿脐血抗CMV-IgM检测阳性,则可诊断CMV宫内感染(采集脐血标本时应注意避免母血污染)。婴幼儿外周血仅单一抗CMV-IgG检测阳性者,应连续随访6~12个月,观察其滴度是否有显著意义的升高。由于成人人群中CMV抗体检出率很高,故检测CMV抗体用于成人患者诊断本病的意义有限。
用PCR技术检测患者标本中的巨细胞病毒基因有助于确诊本病;可早在出生后头3周,就能从新生儿的尿液或唾液标本中检测出CMV的存在,为CMV的宫内感染提供依据。
近年有报道,对于肾移植手术的阳性供者和受者,利用高灵敏度的试剂盒定量检测其血清CMV抗原滴度,可有助于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CMV抗体阳性的孕妇须加强围生期医学保健,必要时,抽取羊水进行CMV抗体的检测,阳性者(尤其抗CMV-IgM阳性)则提示已发生CMV宫内感染。据调查表明,此类妇女再度妊娠后发生胎儿CMV宫内感染的概率则减少,故可与患者夫妇讨论本次妊娠是否考虑人工流产。尤其对本次宫内感染发生的时间可能系在妊娠头4个月内,且本次妊娠又属该例妇女首次受孕者,具有CMV宫内感染的较高风险。人工流产可能有利于优生优育。但若患者夫妇因某种缘故不易受孕,本次妊娠属珍贵儿,则不能贸然做出决断,可辅以B超检查胎儿协助决策。
加强对器官移植(包括骨髓移植)供者的巨细胞病毒病筛选措施,包括对用于器官移植手术过程中所需血源的巨细胞病毒病筛选,均有助于预防巨细胞病毒病或潜伏性感染的发作,提高器官移植术的成功率。
预防巨细胞病毒病的疫苗业已研制出来,尚在观察试用中。
(三)治疗
本病迄今尚无满意的抗病毒治疗药物。阿昔洛韦对本病无效。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是两种治疗CM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已用于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合并CMV感染患者的治疗,或器官移植术后的预防性用药,不过临床使用后的效果尚未臻理想。
更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衍生物,实验室观察可抑制巨细胞病毒DNA的合成。临床试用于巨细胞病毒病患者的剂量为:缓慢静脉滴注更昔洛韦2.5mg/kg体重,1次/8h,或5mg/kg体重,1次/12h,共2~4周。经初步观察,此药有一定近期疗效,但停药后病毒又可重新复制活跃,故需用药维持数月,甚至数年;由于此药有一定毒性,例如使白细胞、血小板数减少等,故而往往难以坚持长期使用。对阿昔洛韦过敏者亦禁用此药。此外,临床上已发现一些CMV毒株对更昔洛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且,此药对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无效。
膦甲酸钠对巨细胞病毒DNA聚合酶和HIV病毒反转录酶均有抑制作用,故临床试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和HIV病毒合并感染的患者。
(四)预后
一般成人或儿童患者发生CMV临床感染后大多预后良好。对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例如器官移植术受者、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晚期癌症患者,CMV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或加速其死亡。CMV宫内感染可导致流产或死产。

颜华
颜华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湖南 线上诊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