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大多数的妈妈们都是"神医喜来乐"
避免焦虑心态,做自信妈妈
可能是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使然,人有病,要吃药,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药匣子,只要是病先把身边的药吃上,然后才能感到一丝的踏实和心安。殊不知,药物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治病强身,使用不当延误甚至加重病情。门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因感冒发烧咳嗽腹泻来诊时,很多家长把孩子带到门诊之前已经服用了各种各样的药物,种类甚是齐全,其中包括多种抗生素、几种抗病毒药,多种药性各异的止咳化痰类中成药,各种感冒退热药。日常工作中也有人反复追问:大夫,我平时在家里给孩子备什么药呢?作为一名中西医儿科大夫面对这个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从大的诊疗原则来讲,从中医的观点入手,所有的疾病都有寒热虚实,相同的疾病,在疾病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寒热虚实也有很大差别,导致用药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大家经常遇到的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在疾病的初期即有风寒、风热之分,随着疾病的进展,很大一部分风寒感冒也会逐渐化热,临床从风热论治,这就决定了在实际用药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风寒感冒在疾病的初期,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会引邪入里,破坏了免疫功能导致病情快速变化,导致不良的后果,而风热感冒,如果使用辛温解表类的药物,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加重症状。再比如咳嗽期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内伤咳嗽之分,不同的咳嗽类型如果用药不对症也同样会加重病情。更有家长在来诊前己使用了多种高级别的抗生素,殊不知,绝大多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程初期,以病毒感染为主,滥用抗生素,只能降低免疫力和抗病力,很多家长就是因为用了不适合的药物,导致病情发生变化,临床治疗更加困难。
那么临床中如何更好的选对药物,我们的一种理念是:"方向大于方法",只要选对了用药的方向,分清了寒热虚实,在这个基础上针对性应用药物,即使不会马上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不至于导致变证、坏证,加重或延误病情。什么叫方向大于方法?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选定了一个目的地--北京,到这个目的地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到达,比如我们可以步行,可以骑自行车,可以开汽车,可以乘飞机、乘火车。但是我们前期一定要选对北京所在的方向,如果我们再出发的时候朝向了南京的方向,那么只能会南辕北辙,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我们选择的工具越快捷,离我们的目的地越遥远。相反,如果我们的方向正确,即使是步行,早晚一天我们也会到达目的地。举一个临床上滥用非常严重的一种中成药一一清开灵,其药品的说明书有以下描述: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其适用证候非常明确,感受风热或热象明显时才能使用,但是临床上只要有鼻塞流涕及恶寒身痛的症状,便被应用,感受风寒或寒性体质使用,非常易于引邪入里,加重病情。对于寒热体质,很多家长不易识别,这样的情况下,当家长朋友们面临孩子生病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不要滥用药物。所有的疾病一般处理非常重要:第一要注意休息,第二,要注意适当的控制饮食,第三,我们要注意适量的饮水,然后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在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比如在高热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用点非载体,退热药,布洛芬和扑热息疼。在腹泻的时候,我们要在控制饮食的同时,如果出现脱水可以适当的补充口服补液盐。孩子的病情千变万化,一般来讲,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大致正常,没有明显的萎靡不振,跟平时的表现没有明显的不同,可细心观察,反之则一定要及时的咨询有经验的医生,以免耽误病情。
每一味药物都是具有存在价值的好药,使用得当,治病健身,使用不当,则害身误病。再次提醒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滥用药物,贻害无穷,盲目用药求心安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本文是李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