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害最小的心脏手术,孕妇、孩子、移植患者都能做
没有辐射,孕期也能治好心脏病
怀孕17周的小丽(化名)出现心慌、气短半个多月了,产检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动脉导管未闭。已经30岁的她和丈夫结婚多年,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宝宝。这个直径5mm的病灶就像埋在她身体里的“炸弹”,让她寝食难安。如果不做手术,可能出现心功能衰竭,危及自己和宝宝的生命。摆在小丽面前的治疗选择屈指可数,要么选择全麻气管插管的开胸手术,但是手术创伤大,未闭的动脉导管在结扎的时候可能会破裂导致大出血,手术风险高,麻醉药物对胎儿势必有很大的影响;要么选择放射线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但是放射线和造影剂可能给宝宝造成无法预知的损伤;要么,就只能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小丽夫妻都不甘心这样放弃,于是她和丈夫到处查资料,发现如果做完全超声引导下的经皮介入封堵术,也许既可以留住孩子,又可以治好自己的心脏病。抱着最后的希望,她找到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接受了超声引导下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潘教授从大腿上的开了一个小口,把封堵器送到了心脏,成功地修复了这颗残缺的心,手术仅仅用了十分钟。能够跟医生聊着天完成心脏手术,小丽也算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患者了。如今,她和丈夫正在家里安心等待着宝宝的降临。
没有造影剂,肾移植患者也能治好心脏病
33岁的大刘(化名)每每想起自己的人生,都恨不得大爆一句粗口。3年前,大刘做了肾移植手术,生命似乎又有了第二次机会。有了这颗新的肾,大刘终于能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正是在那一次手术前,大刘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15mm。由于大刘特殊的身体状况,所以他无法承受外科手术的打击。内科的介入手术对他来说也是禁忌,脆弱的肾功能根本不允许一丁点造影剂的存在。这颗宝贵的肾,不仅是大刘的命,更是大刘唯一的希望。做了肾移植的大刘就这么一直等着,直到他在网上看到阜外医院能做不需要吃射线的心脏手术了。没有射线,就没有造影剂,也不需要开胸,这对于只有一颗移植肾的大刘来说意味着,终于有地方能治好他的心脏病了。大刘找到潘湘斌教授接受了心脏手术,潘教授在超声引导下从大腿上的血管把封堵器送到了心脏,成功地堵住了这个15mm的缺口。医学技术的进步又一次把大刘从疾病手里拉了回来。如今,大刘觉得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好像坏运气到头了,剩下的全是好日子。
不开刀,不照射线,拿什么拯救肝衰竭的孤儿?
今年1岁零1个月的鹏鹏(化名)是北京市一家福利院里的孤儿。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他只有7.2公斤,肝功能很差,胆红素和转氨酶都很高,脆弱的鹏鹏急需一个健康的肝脏来挽救生命。可是,祸不单行,鹏鹏不仅肝脏出了问题,心脏也有缺陷,同时还存在严重的贫血。较为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多发孔,最大的孔大小已经达到11mm*5mm。这些随时可能带走一条生命的疾病,你都能在这个还没半袋米高的孩子身上看见。鹏鹏这样的身体状况,别说肝移植手术了,就连开胸修补心脏缺损都无法承受。可是这么差的肝功能又让他没办法接受有放射线和造影剂的介入治疗。不能解决心脏的问题,就没有办法进行肝移植。辗转间,福利院的妈妈们找到潘湘斌教授寻求帮助,万幸的是,在阜外医院,只有7.2公斤的鹏鹏可以接受选择单纯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封堵术。1月14号,潘教授成功将一枚封堵器放到了鹏鹏的心脏里,而且所有的心脏缺损终于全堵住了。就在封堵成功后的一个多月,心脏顺利康复的鹏鹏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拥有健康的心脏和新的肝脏的鹏鹏又恢复了健康。
从浙江到北京,只为不开刀
来自浙江的小美(化名)是一位90后的美女患者,去年刚结婚的她还沉浸在二人世界的喜悦中,体检时却发现心率过快,医生建议她进一步检查,这一查,全家人的心都揪住了:先天性心脏病,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病魔让新婚的小姑娘不知所措。小美先后两次在当地大型三甲医院进行了心脏超声检查,让她越发糊涂的是,两次心脏超声的结果并不相同,一次提示“房间隔缺损,多发孔,6mm,5mm”,另一次提示“房间隔缺损,多发孔,16mm,6mm,两孔相距10mm”。当地三甲医院的大夫告诉小美,房缺尺寸太大,位置不佳,无法进行介入手术,需要做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一提到开胸,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害怕。劈开胸骨,扒开胸腔,中断心脏的跳动,修补缺损。这样的手术让人望而生畏。小美和妈妈此时唯一的感受只剩下害怕。身为90后的小美具有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典型特点——大事小事都问网络。她在网上大量搜索关于房缺的信息,看遍了好大夫在线上的患者咨询和相关文章。当她看到阜外医院能做不开胸、不用放射线的心脏手术时,她觉得自己有了希望。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她在网上向病房主任潘湘斌教授进行了咨询。没想到,当天就收到了他的回复。潘教授在网上咨询中回复她,可以尝试一站式的手术方式。通过网络,远在浙江的小美和阜外医院的潘教授约好了住院的时间。来到北京,她顺利地住进了病房。由于她的房缺类型比较特殊,主治医生亲自带着她去做心脏彩超,一遍又一遍地观察超声的画面。潘教授的医疗团队经过仔细讨论,最后决定选择一站式治疗方案,先让小美清醒,在局麻下,尝试从大腿穿刺把封堵器送进心脏堵住缺口,如果缺损不适合封堵,不用转去别的地方,就在同一间手术室转为常规外科手术修补缺损。也就是说,无论能不能用最微创的方法,这一次,小美的心脏病都能治好!幸运的是,这次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封堵术非常顺利,心脏的所有缺损都被堵住了。在小美的身上,看不到手术留下的切口,也感受不到这是个刚刚做了心脏手术的病人。再过两天,小美就能和妈妈一起回浙江了,回家之前,她还想在好大夫在线上给妈妈找个大夫,看看能不能治好妈妈的头晕。
每一位患者都值得最好的努力!
医生是走在钢索上的人,在用刀劈开一条艰难的路和没有路之间,有时也会选择“了不起的挑战”。为了患者的最大获益,他们有时也会奋力一搏。来自新疆的古丽(化名)就是让阜外的大夫们为她奋力一搏的幸运儿。今年3岁多的小古丽从小就查出有先心病,“房间隔缺损17*10mm,房后壁边4mm,下腔静脉侧边软”。在新疆的大医院看过之后,医生告诉古丽的父母只能做外科的开胸手术,父母心有不甘,四处打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人劝他们,要不上北京的医院去试试。为了让孩子少受点苦,一家人不远万里,从新疆赶到了北京的阜外医院。奔着损伤小的方法来的古丽一家直接去了阜外医院介入科,希望能通过介入治疗完成手术,可是介入科医生看过之后仍然告诉他们,缺损位置太靠近边缘,孩子做不了介入,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尽管结果令他们失望,可是作为父母,无论何时,只要是孩子的事儿,都绝对不会生出“放弃”这个念头!小古丽的父亲趁着还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到处拜托朋友,多方打听。也许心诚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通过朋友的朋友,古丽的父亲打听到了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能做一站式的手术,并且病房主任潘湘斌教授愿意为小古丽试试微创经胸封堵,假如在超声引导下从胸部的小口不能很好地用封堵器封堵,立刻就能转做开胸手术,不需要增加切口,一样也能修补房间隔缺损。哪怕只有1%的希望都值得100%的努力,医生的努力尝试带给小古丽全家一个最好的消息,微创封堵成功了!不需要再做外科手术了!心诚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医生的“挑战”也许能给患者带来生命中最美好的惊喜。对于被“宣判”只能开胸的小古丽来说,一个50px的切口就治好了她的心脏病,这种惊喜给了她不一样的未来。
医生不是救世主,但医生可以是艺术家,书写的是人生的艺术,改变的是命运的方向。每一次对技术极限的追求都是医生在钢索上的独行,只求给患者带来更多希望、更多健康。
对先心病治疗技术的追求也是如此,从开胸到放射线下的介入,从超声下的经胸封堵再到经皮封堵,每一次都是在追求更小的伤害、更大的获益。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是所有医学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本文系潘湘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潘湘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