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晕厥病因复杂,可由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许多原因引起。除此以外,仍有部分患儿其晕厥的原因始终不明。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反复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患儿自主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反射受到抑制,而不能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保持心血管的代偿反应。正常人直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聚集在肢体较低的部位,头部和胸部的血液减少,静脉回流减少,使心室充盈及位于心室内的压力感受器失去负荷,向脑干中枢传入冲动减少,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通常表现为心率加快,轻微减低收缩压和增加舒张压。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不能维持代偿性的心血管反应。出现与正常人相反的反射性心动过缓和外周血管扩张,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引起脑灌注不足、脑缺氧,患者不能维持站立姿势而出现晕倒(厥),并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该病属于功能性疾病。但由于反复发作易致意外伤害发生。应引起患儿、家长、社会关注。
晕厥试验(直立倾斜试验,tilt table test)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手段。阳性反应分为三个类型:A,以心率下降为主要特点的心脏抑制型;B,以血压下降较为明显,心率轻度增快或减慢为主的血管抑制型;C,心率和血压均下降的混合型。
引起晕厥发作的常见诱因有:持久站立(如晨间升国旗时刻)、体位改变、运动后、环境闷热、晕血、晕针、如厕、精神刺激等。其中有持久站立最为多见。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药物治疗
⒈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已经有很多年,研究证实,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对年龄大于42岁的部分病人有效。
⒉氟氢可的松。这是人工合成的盐皮质激素,可以促使水钠储留,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外用血管a受体的敏感性。
⒊血管收缩药。在美国,血管收缩药被允许用于治疗体位性低血压,也能用于治疗反复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可降低患者晕厥发作频率。
⒋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5-羟色胺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帕罗西汀可能会减少晕厥的反复发作。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
在直立倾斜试验中观察到,约有1/3的患者在晕厥时有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因此,对于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防止晕厥发生。应用频率应答性双腔起搏器比较理想,但由于目前缺乏临床随机试验和充分的证据证实,所以起搏器不作为首选治疗,但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考虑安装:没有或者很少有前驱症状,或其他治疗无效,晕厥时有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对于这些患者,心脏起搏器可能延长从前驱症状到意识丧失之间的时间,从而让患者能及时采取措施,如通过平躺等来防止晕厥发生。
●导管消融治疗
房颤射频消融技术已于临床应用多年,技术已非常成熟,手术并发症低。与之类似的左心房迷走神经节丛消融,可能成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效治疗的新方法,有望为频繁发作、症状严重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及经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带来希望。
本文是孟祥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