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浅谈临床常用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随着近些年科普工作的开展,幽门螺杆菌已逐渐为人所了解。它是一种只生长在胃内的细菌,胃内恶劣的高酸环境似乎赋予了它特异的禀赋。它不仅是可以引起粘膜的炎症、溃疡,其长期感染更是引起胃癌的原因,遂与乙肝病毒,黄曲霉菌等这些让人闻之色变的病原体共同被列为I类致癌物质。准确地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一直是医务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一千年后的我们再读这句话,不免让人想到人们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的探索,或许这算是种会心的巧合。
尿素呼气试验
提到幽门螺杆菌检测,尿素呼气试验是个不得不说的经典。它普及之广,受众之多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去理解它的 原理,如果将幽门螺杆菌看作一个小偷,它要伪装自己,混入人群行窃。也许我们并不能在人群中一眼认出它,但我们可以通过甄别空气中它特有的气味去推断它的存在。因为它可以实时判断幽门螺杆菌是否正在感染,所以它是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判断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抑酸药、抗生素等情况下会影响幽门螺杆菌的活性,进而影响呼气试验的准确性,所以在进行尿素呼气试验时,需明确有无这些因素的干扰。目前市面上有碳13呼气试验和碳14呼气试验两种尿素呼气试验的检测方法。这两种方法原理上没有区别,碳13的辐射剂量较碳14少,故更推荐应用于儿童和孕妇,但碳14的辐射剂量也在安全范围,大可不必为此惊慌。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可谓是判断幽门螺杆菌正在感染的“金标准”。我们还可以去用那个小偷的模型去理解。这次我们不再去通过气味甄别小偷,而是借助胃镜观察,大致判断哪拨人群当中可能藏着那个小偷,再用组织钳钳取一小部分组织,并对这块组织进行化验。这就好比将这拨人叫到派出所,一个个核验他们的身份,从中挑出我们要找的那个小偷。您似乎也能理解到,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了它,可以说是眼见为实,可信度最高。并且,这种方法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小。但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并没有发现它的存在时,我们是不能确认小偷有没有混迹在那拨人之外的其他人群中的。因此,其阴性结果并不能作为没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证据,这是它不得不提的弊端。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也是一种较为普及的检测方法,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临床工作中的推广。由于很多病人并不了解这项检查的原理,甚至会对一些结果进行错误地判读,所以有必要在此进行说明。还是那个小偷,我们换一种方法来推测它的存在。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这个小偷的鞋印与众不同,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就相当于检测这种特殊的鞋印。由于鞋印的独一无二,我们一旦发现这种鞋印,就有理由相信它是幽门螺杆菌的痕迹。但由于我们检测的是鞋印,而非这个小偷本身,当检测到鞋印时,我们只能断定它是这个小偷留下的,却不能以此断定小偷现在的存在,因为人离开后脚印也会留下来。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血清抗体的检测只能反映它曾经感染过,并不能评估现在的状态。我们可以用它进行筛查,但不能将此作为治疗后评价疗效的依据。因为清除幽门螺杆菌相当于只将小偷赶走,脚印还是会留下。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是近年来新开展的技术,它为临床医生清除幽门螺杆菌指征的把握提供了新的依据。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超过50%,这其中引起胃癌的患者只占1%,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都会引起胃癌。鉴于我国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对幽门螺杆菌“发现即根除”的策略似乎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所以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及清除指征成了临床医生的一项光荣使命。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我国的共识意见列举了10条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指征,这无疑规范了临床行为。与此同时,研究者试图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毒力以评估根治的必要性。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就应运而生。它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如CagA,VacA等)在血清中的抗体来评价其所感染菌株毒力,进而评估根治的必要性。结合上面的叙述,您也许不难理解它的局限性。由于它也是抽血检测抗体,所以不能判断是否现在存在感染,但我们通过呼气试验或免疫组织学确认存在感染后可对其进行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评估所感染菌株的毒力,指导下一步治疗。
其他检测方法
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培养、粪便抗原检测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但由于试验本身原因及其他相关因素,这些检测方法目前尚未在我国广泛开展,故不在此进行详述
逝者如斯,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逐渐完善着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方法。“沿波讨源”,我们通过先进的检查方法侦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线索,为明确其是否感染提供证据;“虽幽必显”,幽门螺杆菌虽隐匿于胃内,但有赖于科研工作者的奉献及检测手段的完善,我们仍能凭借各种检测方法使其原形毕现。
本文是李修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