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本应如此才好
家庭医生如是说(二):医疗,本应如此才好
公立的大医院,都很忙。
因为忙,留给每个患者的时间就很少,特别在门诊。
通常来说,一个内科医生半天的门诊量在30到60人次,按一个上午3.5小时计,平摊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在3.5到7分钟。对于病情稳定的复诊病人,在电脑不卡的情况下(实际上经常卡壳),简单的交流加调整处方,5、6分钟够了,特别忙时勉强可以压缩到2、3分钟。然而,每次门诊必然会有不少初诊病人,初诊需要相对全面的问诊和检查,加上拟定治疗方案,耗时多在10分钟以上。而且,这些病人中一定会有少量疑难(或复杂)病例,此时诊病好比破案,半个小时瞬间即逝。结果是,半天的门诊常常会延长至4到5小时。即便如此,我们仍感仓促,医生觉得应该更细致些,避免遗漏重要的线索,患者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想说的话也只说了一半。
看病,本不该如此。
作为医生,为了保证每位患者的基本就诊时间,我只能将半天的门诊量限定在30号,总时间延长至4小时。但是,这样依然不能达到门诊的理想状态。参照国外的医疗模式,理想状态应该是:复诊15分钟,初诊半小时,疑难病1小时——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这完全不可能。
不过,假如我们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情况将通过另一种途径得到明显改善。
★家庭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这一过程相当于初诊,但不在日常门诊时进行,而是采用预约面谈的方式,时间相对充裕,气氛轻松,更有利于沟通。
★由于医患逐渐相熟,甚至成为朋友,简单的复诊常可远程进行,或在医院外的场所完成,不存在时间上的严格限制(甚至是下班时间)。
★对于一些需要转至其他专科的疾病,家庭医生可以协助准备病历资料,使专科医生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病情,从而做出准确判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时间不足而可能导致的误判。
医疗,本应如此才好。
为此,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只是两件事:
第一,培养足够多的合格的家庭医生;
第二,为每一个人配备值得信赖的家庭医生。
本文是孙玄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