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累得晕倒,是感人还是吓人?
这是个老话题:这么玩命地工作到底是图什么?
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小小地玩命一下:为了荣誉、为了发展、为了抓住某个机遇……等等。但多数人是在一段时间内短促地拼一下,而有的人则是常年拼命。从健康的角度看,前者我们多少都经历过,问题还不太大;后者就真的属于玩命了,而且这样的方式实在是杀伤力太强,很多牛人都是这样就悲剧了。
其实医生这个行业总体的执业“伤亡率”并不高---至少不像医生们自己想象得那么高。记者、艺人、创业者等的过劳死亡概率比医疗行业要高不少。抛去被砍杀的那些个例,整体医护人员被累死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但是疲劳工作的情况却很常见,而且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护人员一旦出现疲劳工作,不但影响自己,还会影响他人的安全。
所以,每当看到有些媒体把医务人员累倒的消息当作正能量给全社会发布的时候,给我的感觉除了担心还是担心: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着他们如此拼命地工作?累坏了身体怎么办?而且,在那么疲劳的情况下坚持工作,医疗质量又当如何保证?
看民众的评论也是两派意见:医务人员对此多表示同情,说他们是职业操守的代表;也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说他们挣钱不要命,与道德毫无关联。
但是,不管人们如何分析,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作为高知识层次代表,他们被累倒总归不是正常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他们在屠刀面前也不改行,即便累死也继续工作?他们真的有这么高尚的医德吗?
鬼才相信!
在天朝的穹顶之下,除了雾霾,还有一个非常滑稽的现象: 在体制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多半没有一流的收入。屠呦呦教授的遭遇就不必多说了,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中国的教育曾有一段非常尴尬的经历:教师们大批离职,师范院校即便提前招生,优惠种种,依然无人报考。后来在政策不断调整,才终于使得局面改观。现在回想,其原因就是一个:待遇。
医疗行业也大抵如此,细想其实不难理解:倘若没有合理的回报作为基础,凭什么让一个个素不相识的医护人员为你日夜守护、端茶奉汤?仅凭医德医风教育么?或者,仅凭大难来时才有的一段新闻造势和几个文艺晚会么?笑话!
有人说医护人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哪个阶层,他们都是被人仰视的一群人。这确是事实--我们常会对拥有极高专业素养的人心存敬意。然而敬意无法代替面包,现有的社会认可与他们的付出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这差距大到远不足以让他们把自己的职业使命与人类的健康事业联系起来!在现有的分配体系之下,他们的劳动价值是被严重低估了。虽然现在总体的医疗收费不低,但是,真正体现医护人员医疗技术价值的收费却低得离谱---医生虽然不是商贩,而现实中的他们却要像商贩一般地活着。
以手术为例,这个治疗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自然应该是手术,在美国,手术费要占到总住院费的20%左右,而我们却不足5%,相比差了一大截。其他只要涉及到人工劳动付出的项目、诸如: 护理费、会诊费等的收费情况也大致如此;而药费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人家占到8%左右,而我们则高达40-50%。材料收费就更不必多说了,去医院看过病的都懂!
还有一个收费价格调整的问题,几十年来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而许多诊疗收费还是执行20年前的标准。20年!剃个头的价格都涨了十倍不止,药品和器材的价格更是日新月异,而真正体现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的调整就如同独生子女费一样始终如一---几乎是完全无视这个执业群体的利益的存在。细想一下,真的搞不清这样的政策到底是要鼓励什么?! 真的要把医生们都变成商人么?
更可怕的是整个行业已经被市场化了,医院要效益、要收益率,个人要发展,医生们要实现这一点的唯一途径就是:加班!
只有多工作才能有更好的技术水平和知名度,才能有多的病患群体,才能有更好的收入水平.......。这几乎是现下每一个医学生的成长之路,只是,他们不知道,稍有不慎,这也许是一条死亡之路,而且这死亡来得悄无声息,无征无兆!
医闹越来越多了,也不知道制定几条法律法规能起多大的作用;学医的人越来越少了,也不知道“大力弘扬”和“全心全意”之类的宣传对莘莘学子们能起多大作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在这样浓雾重霾一般的迷茫之下的医改,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民众,没有一个会是最终的赢家!
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人类健康的健康的医生们,或者还有,救救他们!
扫一扫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医林百晓生的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是李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