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捷 三甲
李捷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胸外科

三个事例告诉你周围的医疗状况有多糟---你我尽在其中!

1559人已读

事例1

一位8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因误吞假牙卡在食管里而来到急诊。到达这家“上级医院”时已经辗转去过几家“下级医院”均未解决,时间也整整过去了72小时。

按照诊疗常规,这样的问题处理并不复杂:先行胃镜检查,如果胃镜取出有困难或者出现意外,胸外科即行手术取出---因为如果这样的食管异物不予处理,这患者必死无疑。

然而,已经过去了72小时,依然无人“能够”处理!而且,这家“上级医院”的医生们也表示“很难”处理,理由很简单:高龄,情况复杂。无论是做胃镜还是手术都有很大风险,风险很大,很大风险,风险很大......。

看到这里喷子们可能要开骂了:现在的医生只是认钱,什么担当都没有!

其实这种情况按照流程也不复杂:仔细向家属交待病情和治疗风险,如果家属同意治疗,那就签字,赶紧干!可是前面那几家医院都没处理,为什么?

急诊医生“倒苦水”:“我们怕出事啊!签字与理解是两回事---哪个后来闹事的不是术前跪着求、出了问题指着骂?这个病人80岁了,又耽搁了这么久,风险之大不言自明。说实话,我宁愿认怂,也不想惹事。”

“可是救人要紧啊!如果家人很诚恳呢?”

“那就赌一把吧!十年间我们赔了300多万,这些钱都是这么赌进去的......。”

我无言以对。

在医学院校,每个秋季都会有一次热血沸腾的宣誓仪式,而每个夏天,总有一批医学生们带着“满格”的爱心和担当意识进入临床。可是,在现下“高尚与卑鄙齐飞,信任共背叛一色”的环境里,在血淋淋的教训前,谁知道他们的爱心能保持多久,谁又知道他们的担当意识能支撑多久?

事例2

一位55岁的女性肺癌患者,在9年前找我就诊时就发现肺部有阴影,但是病变很小,形态也不像典型的肺癌。于是我嘱咐她:可以暂不处理,但是一定要定期复查,发现变化抓紧时间处理。

9年后,当她再次让我给她会诊时,资料显示已经是肺癌晚期了。她家人告诉我,她们找到了一位“神医”,这几年的时间里她们一直都在按照“神医”的办法治疗,直到病情无法控制。

我一时间又是无言以对,只能告诉她下一步最可行的方法是如何如何,对于她们以往就医的经历我没做评价,也不敢评价。

其实患者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他们大都没什么专业知识,不可能区分什么样的医生对他是有帮助的,就像小孩子不能区分小卖部里零食的优劣一样---娃娃们会想:既然这些东西能摆出来卖,怎么会是不好的呢?

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样的“神医”都是有的,当然也就一定都会有上当受骗的人。但是,在国内尤其多!多得离谱!

事例3

据悉自2017年开始,山东省医学院校开始招收面向基层医院的医学生,凡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均可报名。学制五年,期间免学费、免住宿费、每年补助4000元。毕业后需到相应基层医院工作6年以上,给予事业编制......。

这则消息给我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吃惊,而是可笑:至于吗?曾经只有高材生才能考进的医学院校,至于落魄到这步田地吗?

看起来很至于!

前一阵子著名的《柳叶刀》杂志发了篇文章,作者通过分析发现:自2005 年至 2015 年的10 年中,中国培养了470 万名医学生,但医生总数只增加 了75 .2万,流失率高得惊人。

进一步分析发现:10 年中 25 ~ 34 岁的医生比例从 31.3% 降至 22.6%,而 60 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 2.5% 增加至 11.6%。“有官员表示,从2005到2011年,接近一半的注册儿科医生因工资低和工作时间长而离开岗位。在中国农村,医生短缺尤其严重,2015年缺少逾50万名医生,尤其是在儿科等特定科室。”

文章里透露的信息清晰而残酷:医生越来越少,年轻的医生越来越少,基层更缺医生!

看到这些数字和文字时,不知道列位看官会作何感想。医药行业事关生死,无论中外历来都是学界精英竞相入行,而现在居然要自降身价来维持一个基本数量。这事说起来像是个笑话,而细细一想不由得后心一片冰凉:我们日后要相托性命的人,其入行的门槛竟然不及兽医!

过去医生这行当有个美称,叫“杏林”,该典故源自三国时的名医董奉,据说他治病不收费,受益的患者便在其住宅旁边栽杏树以示谢意。时间久了,所种杏树蔚然成林,每到春来时繁花如海,慢慢地竟成庐山一景。

不知道再过些年、等到这一茬“背运”的医生们渐渐死伤殆尽之后,新时代的杏林春景会当如何。也许到那时,纵然有想种杏树的病患者,只怕也难寻董郎中的老宅了吧。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医林百晓生的更多精彩内容。

一朝握手,一生朋友。

图片.png

李捷
李捷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