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比老虎都厉害呢
中风猛如虎
中风的学名叫卒中。
中风最新的定义是指脑子、视网膜和脊髓因为自身血管的毛病出现的超过24小时的功能障碍。
中风已经成为我国致死率和致残率排名第一的疾病。中风一旦发生,必将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一句话,血管破了称之为出血性中风;血管堵了称之为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又细分为脑溢血和蛛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被细分为栓子堵塞型中风和血栓形成型中风。
脑溢血的学名是脑内出血,高血压是罪魁祸首。脑溢血一旦发生,致残率是100%,发病30天之内的死亡率接近52%。手术的作用有限,“脑内出血治疗指南(2017版)”认为手术治疗限于幕下的小脑出血和幕上的、距离皮层<1cm的脑内血肿。面对脑溢血患者,家属和医师的都面临两难的选择,大胆清除血肿则会面临二次出血的尴尬,术后的颅内感染可能会导致人财两空、植物存在。这种窘境让家属备受煎熬,如果选择保守治疗,则家属会在3天之内眼睁睁的看着亲人离去。
蛛血的学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囊性动脉瘤是当仁不让的最大元凶。大约10%的患者死于来院之前,且只有1/3的病人在治疗之后预后良好。蛛血患者首先应当接受CTA检查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目的在于查看到底有无动脉瘤存在。如果发现动脉瘤,再去考虑是否是经过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开颅夹闭动脉瘤治疗。如果不考虑治疗费用,优先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
缺血性中风俗称脑梗。栓子型中风的诱因多为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后,可能会在左心耳处产生较大的栓子,栓子到达颅内,则会形成大血管的闭塞,从而形成栓子性脑梗。这种脑梗面积巨大,预后很差。血栓形成性脑梗的病因在颈动脉和颅内大动脉,那里的动脉粥样硬化硬化产生了狭窄,狭窄使得血栓形成,一旦有了血栓,则脑梗因而发生。
纵观所有的中风,从治疗的角度而言,脑梗的治疗最紧急。通常要在发病后6小时内完成溶栓(小血管堵塞)和取栓(大血管闭塞)。及时的溶栓或取栓有可能使得病人不留后遗症,但并不是全部。
综上所述,中风一旦发生,后果及其恶劣。所以有效的预防中风才能功在百年。
预防中风第一步,就是首先要知己知彼。先做个详细的体检。体检对于<50岁的人群而言,三年做一次足矣。而对于≥50岁的人群,则需要每年都去体检一次。体检的目的在于要知道自己有无三高,有无颈动脉狭窄,有无心房颤动。
一般的体检包括三个部分:抽血化验;超声检查实质性脏器,例如肝胆胰脾肾子宫卵巢甲状腺乳腺,还有颈动脉和椎动脉;另一个就是肺部CT,查看有无肺部肿瘤等。体检的高级版本则包括心脏超声、颈部和脑部血管的CTA和MRA。旨在发现有心脏结构性的异常,是否有颈动脉狭窄,以及颅内血管有无先天性异常以及有无动脉瘤。
中风预防的第二步在于调整心情和加强锻炼。锻炼一般选择自己认为方便的能坚持的固定的某一时段,例如大清早或傍晚前后等。每周有氧锻炼时间为150分钟,采用出汗之后再坚持20分钟作为标准也是可行的。
中风预防的第三步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当药物进行预防。有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建议首选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缓释片。有房颤的患者,则选优华法林或达比加群等药物来进行抗凝治疗,将INR控制在2~3之间。高血压患者,一定努力把血压控制好。如果吃两种降压药物,则建议将一种药物选择睡前服用。有高血脂的朋友,则建议长期坚持锻炼,并口服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预防脑梗。
有一首来自匈牙利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中风直接威胁着脑健康。而脑健康才是一切自由的前提。
为了恒久的脑健康,请从预防中风做起!
魏社鹏
杨浦区市东医院神经外科
杨浦区卒中和脑血管病重点学科
本文系魏社鹏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魏社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