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下颌关节弹响/盘移位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一)
近日,在陕西省安康市举办了“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秦巴汉水高峰论坛”,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口腔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医师共计230余名。此次大会针对各位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展开专题研讨,从而达成共识,形成规范,同时提升认知,推动进步。
本人也很荣幸的作为康复科的一名物理治疗师站上了口腔医学领域的讲台,对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经验和疗效做了汇报,让更多的口腔科医生了解到我们康复科也是TMD治疗大军中的一员,我们同样在为患者的健康而努力。
对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弹响以及关节盘移位究竟是否要治疗,如何治疗,是很多网上咨询以及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张震康教授特地为本次大会撰写了《颞下颌关节弹响/盘移位是否是病?是否要治?》一文。本人拜读后,可谓受益匪浅。由于这篇文章属于大会特稿,很多TMD患者和治疗TMD的同道可能没有机会阅读。我在这里将内容稍作总结,希望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让更多的人受益。
TMJ弹响/盘移位是否是疾病?
探讨这个问题前,应区分两个不同概念,症状是主观感受和体验,征状是医学/医生给出的临床判定。弹响可以是症状也可以是体征,但盘移位只是体征。研究表明,有TMD主观症状者约占30%,而有客观体征者约占80%;TMD无症状人群中关节盘移位者约占1/3。此二者在人群中是如此普遍,所以不能称之为疾病。从宏观进化论观点看,颞下颌关节弹响/盘移位是人类演化中的现象,正是直立行走,使人类“告别动物”,但这种行为方式改变了头颅与脊椎的空间结构关系,从水平悬吊改变为垂直位。整个咀嚼器官包括TMJ骨量产生退化,但其结构和功能则进化为全身诸多关节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类的直立改变了下颌升支后缘与颈椎夹角的关系,从开张的钝角改变为空间狭小的锐角,阻碍了大开口。作为代偿,就需要髁突向前滑动来完成人类所需的复杂的TMJ运动方式。髁突向前滑动有强大的翼外肌,向后则仅仅是弹力纤维,力量很不对称,这是造成关节盘前移位的结构性因素。在动物进化史上类似这样的现象很多,然而,自然选择进化的生物不会产生害大于利的任何结构和器官,否则该生物就会灭亡,生物总是都向着利大于害的有利的方向发展。人类经历亿万年进化只“设计”死亡,不会“设计”疾病。虽然TMJ髁突/盘前移和回复平衡装置不完善,但是进化出能配合完成人类最高级语言活动和情感活动的TMJ,那是对人类最有利的进化,使人类登上生物链的顶峰,从此主宰万物。
现阶段人的TMJ弹响/盘移位未来再演化会怎样?
大胆设想可能有3个结果:1、双板区的弹力纤维逐渐加强,达到和翼外肌力的平衡;2、关节盘双板区改变为关节盘样组织(谷志远教授),进化为关节盘后带的延伸;3、TMJ滑动运动逐渐消失演化为铰链运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结果违反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规律。
TMJ弹响/盘移位是否需要治疗?
上述资料已经说明TMD及其症状或体征在人群中有很大的比例能自限或自愈。因此,单纯弹响/盘移位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告知有关的预防知识,妥协的观点是可以采取无伤害的可逆方法治疗,如理疗,手法康复训练等。当弹响/盘移位影响咀嚼运动或开口受限影响进食时,那就应该治疗。当然,如果弹响不影响TMJ功能,但造成患者主观强烈不接受或实在无法忍耐时也应考虑治疗。
TMJ弹响/盘移位如不治疗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器质性改变?会不会违反有病早治原则?
弹响/盘移位进一步发展为关节器质性改变是有一定概率性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为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还原为概率,也无法确定他是否能自愈还是发展为器质性病变。目前尚没有一篇大数量长时间追踪、符合循证医学的用有创治疗手段包括手术能治愈弹响/盘移位的论文报告。因此,有单纯的弹响/盘移位就进行有创治疗,被认为过度治疗,不符合患者利益最大化的伦理原则。
(笔者配图,来源网络)
本文系李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李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