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良性病变与胆囊癌关系的新认识(三):胆囊慢性炎症
3.胆囊慢性炎症与胆囊癌
3.1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超声及CT检查对慢性胆囊炎及早期胆囊癌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盲目相信影像学检查容易走进胆囊慢性炎症的诊断误区。胆囊壁内含有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CT增强检查示连续光滑、致密的环状线条影。慢性胆囊炎则很少侵犯破坏固有层,因此,胆囊黏膜连续且完整,增强扫描黏膜呈环形强化。胆囊癌的癌细胞可侵犯囊壁各层结构,导致囊壁的固有层毛细血管遭侵蚀破坏,CT增强检查示黏膜线中断,呈不连续非闭合环。此外,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慢性胆囊炎的一种特殊类型,MRI检查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在其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34]。
3.2临床认识误区及正确认识
对于胆囊慢性炎症,无论有无症状,临床上存在“激进”与“保守”两个极端。前者夸大胆囊癌变的风险,后者难免存在侥幸心理。首先必须认识到胆囊慢性炎症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慢性炎症及相关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伤寒感染、肥胖、糖尿病、代谢异常等)增加胆囊癌变的风险,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胆囊癌发病风险[35,36]。其次,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常见胆囊癌癌旁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部分上皮呈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推测其原因为:结石的机械性刺激和胆囊慢性炎症,使胆囊粘膜反复损伤、再生和修复,在此过程中出现上皮异型增生,进而导致癌变。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炎症相关基因与胆囊癌相关。一项来自上海和智利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胆囊炎患者血清和胆汁中的炎症相关标志物如CXCL8、CXCL10、CCL20、C反应蛋白、抵抗素、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与胆囊癌密切相关,OR值为7.2~58.2[36]。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易与胆囊癌混淆。少数慢性胆囊炎基础上可出现上皮的非典型增生及胆道上皮内瘤变(Biliary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BilIN)。BilIN不形成明显肿块(<1cm),上皮无复杂的生长方式和间质浸润。根据细胞的异型性分为BilIN-1、BilIN-2和BilIN-3,分别对应低级别、中级别和高级别病变,BilIN-3进展为浸润癌的风险明显增加[37]。此类病变常无明显肿块,多偶然发现。
3.3临床对策对无症状慢性胆囊炎,可予以饮食调整、利胆化瘀等对症治疗;对有症状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壁增厚达大于4mm,伴有胆囊结石或瓷性胆囊,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等,建议尽早手术,并注意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38]。
本文是王剑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