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发热须知
1、什么是发热
2、什么是高热惊厥
3、儿童发热的N个认识误区
4、如何评估发热患儿
5、发烧宝宝的精神状态问题
6、对发热患儿处理的建议
7、关于退热处理的常见临床问题
8、问与答
1、什么是发热
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又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可定为发热。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5~37.9℃;中等度热:38.0~38.9℃:高热:39.0~40.9℃;超高热:41.0℃以上
非病态性发热
•1、 运动过度,体内过量活动所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出,而使暂时的体温提高。
•2、预防针注射后的短暂发烧,是因身体对疫苗的反应作用。
•3、婴幼儿包裹衣物过多,体热无法散去。
•4、刚喝过温热的水(测量口温)。
•5、刚洗完热水澡。
•6、暑热症
2、什么是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各年龄期(除新生儿期)小儿均可发生,以6个月至4岁多见,单纯性高热惊厥预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预后则较差。
高热惊厥发作时的样子有点吓人, 宝宝们通常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抽搐,呼叫没有反应,头向后仰或偏向一侧,双眼往上翻或斜向一侧或频繁的眨眼,脸上、嘴唇苍白或乌青,牙关经闭,口吐白沫,四肢僵硬或有节律性的抽动,甚至还有大小便的失禁。就是平常所说的抽风或抽羊角风。
宝宝高热惊厥的诱因很多,往往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也与遗传等其他原因有关,再加上宝宝是神经系统发育还欠成熟,高热使得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所导致。
发生抽筋怎么办
发生抽搐时,家长应该——
1.侧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防止跌倒
2.拿开患者身边如剪刀之类的尖锐物品,防止受伤。
3.如果衣服过紧,可以考虑松解开衣服。
4.通常抽搐会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如果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甚至更长,及时拔打120急救电话。
5.做好上述几点后可等待抽搐自行缓解,有条件时可用手机拍照,记录下抽搐发作时的表现以便提供给医生参考有助于判断病情
6.保持环境舒适、安静,尽量避免声、光等刺激。
发生抽搐时,家长不应该——
1.不要惊慌失措,不要抱紧孩子只有家长保持镇静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和帮助孩子。
2.抽搐时不要摇晃孩子,更不要强按或捆绑孩子的肢体。
3.不要按人中和撬嘴巴,这样做并不会让孩子好得更快,反而可能造成伤害
4.不要把手指伸进孩子嘴里,询证医学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这样做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你的手指会很疼!
3、儿童发热的N个认识误区
①发热是坏事吗?
发烧不总是坏事、其次,发烧并不总是坏事。
过高或持久发热可以损伤机体。但有时发烧对人体还有好处?发烧对人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也是有利的一面,发烧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性防御反应,是人体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表明自身的免疫机制良好。在体温38-40oC时,白细胞吞噬功能最强,并杀灭大部分细菌。发烧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发烧时可以抑制某些致病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这些变化均有利于消灭致病因素,促进疾病的好转
许多身体的反应会透过发烧才被启动。发烧刺激免疫系统活动,并制止病毒或细菌的滋长。研究显示,幼儿期发烧可以预防过敏,癌症风险也随之降低,特别是出过麻疹、水痘以后。
发烧是身体对抗疾病,也是奠定健康基础的高效反应。
发烧及体温调整同样也具有心性及灵性层面的意义。人的体温不只是单单用温度计测量出来的数据而已。对人而言,温度更显现出人类心性及灵性的活动。当我们遇到好朋友或重访儿时故地的美丽风景时,总是令人感到“温暖”。同样地,每当我们灵光乍现,或是对某个理想感到振奋时,总是有一股暖流注入四肢。反之,恐惧、愤怒、仇恨、嫉妒,或极度忧伤,或对周遭环境不满等,我们的血液会“发冷”。我们可能论及冰冷的气氛、冰霜般的沉默,或是冷漠的拒绝,或者我们可能会说:“那令我心寒。”等等。37°C的体温令人感到舒适,有利于我们身、心、灵的活动。同样地,喜乐的经历、内在的专注及静坐冥想,会使温暖和谐地遍布全身。血液的循环及器官运作不单单会受到身体活动及饮食的影响,对我们的情绪及想法更是敏感。我们能相当正确地将温暖关联至身心灵之上。同样地,温暖在整个身心灵三个层面中运作,虽然有时候是较内在的,但有时候则是较外在的活动。
当然发热的不利的方面也有:
**代谢率增加
**氧耗增加
**二氧化碳产生增加
**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需求增加
**加重脑损害
** 使病人不舒服
** 易致高热抽搐
体温是会波动的
首先,孩子正常体温(腋温)在36℃-37.3℃这个范围内波动 。
注意“波动”这个词,这意味着孩子正常体温不是在某一个固定值上。孩子的体温在吃奶或者运动后体温可能会升得略高,甚至达到37.8℃。只要孩子精神状态好,看上去很高兴,没有什么不适,休息一会后体温能下降,那偶尔一两次体温“超标”并不是异常,不能算做发烧。
②发热会把脑子烧坏吗?会烧出肺炎吗?
脑炎和肺炎会导致发热,而不是发热会烧出脑炎和肺炎。
一般发热是不会对大脑有影响的,包括单纯性高热惊厥。 发热往往只是许多疾病早期的症状。脑炎或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初期表现只有发热,如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频繁抽痉会损害大脑。肺炎是由于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及肺脏所致。发热之前,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早就已经潜伏在体内。
③发热捂汗,可以帮助退烧?
错。儿童的汗腺不发达,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并不完善,通过“捂汗”,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对儿童来说,往往越捂体温越高,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 。当孩子发热时,正确的做法是把宝宝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冰凉的部位则要适当保暖,例如用温热水敷一敷,用手给宝宝搓搓手脚等等,让孩子手脚变暖才更容易散热,有利于退烧。
④高烧也不吃退烧药?
错。高烧,特别是高于39度以上的发热,家长要先让宝宝吃退烧药。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时,因为现在医院儿科门诊都很忙,候诊都要等一段时间,所以包里都要备一支体温计和一瓶退烧药。体温计方便随时量体温,随身带着退烧药。如果宝宝发烧且有不适,可以先给宝宝服药再等着看
把体温降到38.5度以下对孩子来说才是安全的。
38.5℃灵活服用退烧药
儿科医生会把38.5℃(腋温)作为是否服退热药的分界点。
我们应该知道:给孩子服退热药的目的在于减轻孩子因发烧引起的不适感。所以何时需要服退烧药,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具体的病人而不是针对体温。也就是说没有一刀切的标准,如果觉得难受,就可以考虑给药,如果没有特别不适,就没有必要服退烧药
38℃(腋温)以下低热很少引起孩子严重不适,并不需要吃退热药。有些孩子体温到39℃,却仍旧很精神,还可以和家长拍手唱歌做游戏,这种情况退热药就不是必须。有时测体温比较高,孩子睡得正香,那也没必要把睡梦中的孩子叫醒,让他们吃退烧药
对于某些上中学的大孩子来说,他们对发热的耐受反而没小小孩好,有时体温刚过38℃这些大孩子就会觉得头痛、周身不适,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必教条地非得要超过38.5℃才给孩子服退热药。
新生儿及3个月小婴儿更要慎用退热药。因为小婴儿体重轻,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不易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家长应在咨询儿科医生后方可给孩子用药
⑤输液打“退烧针”会退烧快一些 ?
错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感冒”,绝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它本身有“自限性”,其发生、发展、消退都有一个过程。输液并不会好得更快些。
如果没有并发症,感冒症状也没有严重到影响生活,就完全可以耐心等待疾病自然恢复而不需要用药。对感冒病毒没有特效药,打针输液,让宝宝挨不必要的一针,增加痛苦和浪费金钱还耗费时间,实在不值得。那么有些人又要问,为什么医生都会给你开药呢?医生针对开的一般是对症的药物,如缓解感冒发烧引起的各种不适以及针对疾病的并发症的处理等等。
宝宝感冒发热,真正需要输液的是少数,需要输液的通常是出现了并发症或者一些特殊的临床情况。
那哪些情况真正需要输液呢?如果宝宝长时间高热不退、进食差,饮水少或者喂药特别困难时,可以考虑输液。这种情况下输液,目的是补充水分,预治脱水,改善电解质平衡。吃得少精神倦的宝宝在补了足够的液体、糖和电解质后会更容易退热、也会感觉舒服一些。再者出现了合并细菌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脑炎等其他情况要及时输液。
⑥用洗澡、擦身体来物理降温?
也有待商榷,不一定对。过去,我们曾认为,洗澡或用温水擦身有利于退烧散热,是非常经济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但是更多的研究显示,虽然在对乙基氨酰酚推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因此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退热。但在超高热的时候有冷、温水擦身体降温也是一个办法。
重点提醒: 酒精擦身降温的方法比较危险,现在基本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用酒精擦身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容量下降,家长掌握不好很容易令患儿休克。
⑦发热越高病情越严重吗?
不能单纯以体温的高低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还不健全,相对于大人来说,相同的刺激小孩机体做出的反应就大,所以就容易发生高热。体温超过39度称之为高热,
4、如何评估发热患儿
发热评估:
v发热是小儿的常见病症,许多儿科疾病在开始发作时都可表现为发热,最常见者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伴有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但发热又是一系列潜在的或严重疾病的先兆,伴随多样的临床表现。因此,发热儿童伴随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提示严重疾病或自限性疾病,
v临床医生可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来系统预测发生严重疾病的危险性。一般情况下,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皮肤颜色、活动情况、呼吸状态及有无脱水等表现对发热进行警示分级评估。同时可根据心率、血压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预示严重疾病的存在可能。
临床发热的早期评估:
v发热儿童伴随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提示严重疾病或自限性疾病,临床医生可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来系统预测发生严重疾病的危险性。
v<6月的婴儿与严重疾病相关的症状主要包括:嗜睡、活动减少、面色苍白、喂养困难(食量比平时减少>50%)、尿量减少(< 4片尿布)和胆汁性呕吐。
v提示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相关症状体征:嗜睡、吸气性凹陷、呼吸频率> 60次/分、鼻翼扇动、痰鸣、湿罗音、肿块> 2cm、面色苍白、一般情况差或前囟饱满。
临床评估:
发热患儿的常规评估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当出现不能用发热解释的心率增快、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时,提示存在严重疾病的可能,并需监测血压; 发热时出现心率减慢或不齐,建议作为严重疾病的预警因素之一。
脱水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与其他临床表现(皮肤弹性改变、呼吸异常、眼眶凹陷、皮肤黏膜干燥、无泪、心率增快、囟门凹陷、精神萎靡和四肢发冷等)相比,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较其他临床表现特异度高,为85%。
5、发烧宝宝的精神状态问题
精神状态比体温更重要
孩子的精神状态远比发烧度数更能准确反映病情轻重。
如何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
医生给您一些小建议作参考。在您担心的时候,不妨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相信您回答完这些问题,您心里便会明朗很多。
1.宝宝发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一直持续还是反反复复?上一次测量体温是什么时候?
2.退烧期间宝宝看上去怎么样?和平时差别大吗?是仍旧开开心心玩耍还是没有心思做任何事情?
3.宝宝眼睛是否有神?当你拿出他喜爱的玩具时,他还会盯着看并要求玩吗?
4.针对宝宝发烧的情况,你有没有采取过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吗?
5. 除了发烧,宝宝还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现吗?宝宝的日常生活有没有因此受到明显影响?
6.家里还有哪些人也担心宝宝的状况?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安慰和支持?我怎样做才能减轻家人的担心?
英国NICE危重疾病风险评估交通灯系统
6、对发热患儿处理的建议
1、医务人员需测量并记录体温、心率、呼吸和CRT,作为发热儿童的常规评估指标。
2、发热儿童心率的增快可能提示严重疾病,特别是脓毒血症休克。
3、CRT(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秒,可能提示严重疾病。
发热儿童出现心率增快或CRT ≥3秒,需监测血压。
4、发热程度作为因素不考虑为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当<3个月的婴儿体温≥38℃或3-6个月的婴儿体温≥ 39℃即作为严重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5、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6、、出现橙色警戒:全血检查、血培养、CRP和尿液检查,同时考虑性腰椎穿刺、胸片、水电解质和学期分析。
7、出现黄色预警:尿液检查、查血(血常规、CRP和血培养)、腰椎穿刺(特别是<1岁)和胸片(体温>39℃、WBC >20*109/L)
8、绿色状态:血尿常规、评估临床症状或体征。
7、关于退热处理的常见临床问题
常用药物
把尼美舒利请出婴幼儿退热药的清单
早在2011年5月,尼美舒利就已被明确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
尼美舒利由于其退热效果非常好,虽然一度被广泛应用,但随着人们对该药了解得增多,发现服用该药的孩子中,有少部分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些孩子有些表现为一般的肝功能损害,有些则严重到肝功能衰竭的程度。
医生给爸爸妈妈的忠告
儿童退热,请遵医嘱选择安全有效的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远离尼美舒利这种高风险药物。
如果不幸给孩子服用过该药,请不要恐慌,毕竟严重疾病的发生率很低。
美林的分子结构很稳定,常温保存,避免太阳直射即可。如果取药时无污染,用后旋紧瓶盖,25摄氏度以下避光阴凉处可以保存直到药品的有效期。当然,用之前您还需要看一眼药品的性状是否变化,比如出现变色,变味等现象就不要用了。
那美林有没有必要放冰箱呢?放冰箱会不会影响药物品质呢?美林没有必要放冰箱。美林生产商强生公司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放冰箱比放常温更好,但在冷藏环境中美林的分子结构也不会被破坏,所以放冰箱只是可能让人感觉上比较放心而已。
p正确的剂量:按体重计算、遵医嘱使用,不可不按说明擅自加减药量。
p准确的读数:把1.5ml错看成15ml给孩子误服了十倍剂量的事情我们已经见过好多次了,很痛心。
p勿污染:例如两滴管共2.5ml药该怎样喂?很多家长会先用滴管取了药喂进孩子嘴里,然后直接将滴管伸进药瓶再取一次接着喂。这种做法会将口腔中的细菌带入瓶中,无疑会污染整瓶药物。
关于退热药物的常见问题:
①、儿童高热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单次剂量的退热效果有无差异?
多中心研究显示,单次剂量布洛芬的退热作用强,降温维持时间长。
②、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不良反应及主要影响因素:
儿童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耐受性相近,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出血、胃烧灼感、恶心和呕吐,不良反应轻微;不良反映与年龄无关;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主要是反复多次使用可引起肝炎;布洛芬不良反映无量效关系。
③、高热不退时,是否可以联合应用退热剂?
方法一:对于严重高热的患儿应用布洛芬10mg/kg,4h后用对乙酰氨基酚15mg/kg,与单用布洛芬退热效果强
方法二: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每4小时一次,交替使用退热效果比单组药好。
④、安乃近的退热效果如何?有何不良反应?
安乃近可引起外周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在美国不使用安乃近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目前我国儿科已经基本不用此药。
⑤、如何评价阿司匹林在儿童发热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退热效果与其他退热剂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大,可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的危险,同时还可影响血小板功能。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退热剂在儿童中应用。
⑥、发热时单纯采用物理降温是否有效?
单纯物理降温的疗效较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差。
⑦、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退热效果是否更好?
物理降温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应用优于单用对乙酰氨基酚。
⑧、物理降温中,乙醇擦身、冰水灌肠和温水擦身,哪种退热此熬过更好?
冰水灌肠快于温水擦身,但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擦身,乙醇擦身1h的退热例数多于温水擦身,但2h后无差异,但乙醇擦身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擦身组。不推荐使用酒精退热。
8、问与答
①常见家长的问题:
宝宝现在九个半月,检查说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反复高烧2天了,吃了美林可以管几个小时用,之后继续烧,请问您该如何治疗。
医生回答:一般情况下,病毒感染发烧都会持续好几天。美林的作用只是控制症状,让宝宝过高的体温能暂时下降,不至于那么不舒服。如果疾病的过程还没结束,退烧以后又烧起来是很平常的事。就像炉火上有一壶水烧开了,我们不想让它沸腾可以加瓢冷水,可只要火不灭,过段时间水还会再开。退烧药就是这瓢冷水,只是暂时缓解症状让孩子舒服一些。过4-6小时美林逐渐从体内被代谢掉后(你可以理解为药效过了),宝宝又会发烧。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宝宝病情没有大的变化,可以隔6小时再服一次美林,做好物理降温,然后耐心等待疾病恢复。对于普通感冒这样的自限性疾病,无论谁都得耐心等待好几天,等炉火自行熄灭才行。不需要一发烧就紧张不已,也不需要每次发烧都去医院。一般发烧2-3天后情况会开始好转,通常不会超过1周。
如果持续发烧超过5-7天,则一定要重视,需要到医院检查,让医生帮助你查找发烧的原因
②常见家长的问题:
宝宝一周岁,发烧38·2℃,身体烫,不出汗,精神好,没吃退烧药,晚上睡觉温度高,能打空调吗?
医生回答:精神好,可不吃退烧药观察。保持环境凉爽,多喝水才有利于退烧。宝宝不是不怕热的奇葩动物,他和成人一样,对酷热的感受同样敏感。这么热的天气,当然是开空调更舒服。而且虽然发热本身无害,但是宝宝发热时还是很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对水分的需求也会增加,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减轻宝宝不适感和补充水分
开空调的3点注意事项:
1、保持适宜的温度,环保又舒适:26℃及以上为宜。
2、逐渐调节温度,不要忽冷忽热:户外活动后回到家,先休息一会再开空调,让温度逐渐降低。出门前20分钟先关空调,带居室温度逐渐上升后再出门。
3、定期清洗空调滤网。空调过滤网上特别容易积存的灰尘、螨虫、霉菌等吸,如不定期清洗,这些有害物质就会被吹到室内,对健康不利。
③常见家长的问题: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寻求医学的帮助呢?
医生回答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寻求医学的帮助
1、三个月以下的孩子发热
2、3-6个月的孩子发热体温接近39℃,孩子看起来很焦躁不安或昏睡甚至不舒服
3、3-6个月的孩子体温超过39℃
4、6-24个月体温超过39℃,,此症状超过一天以上但是却没有其他症状
5、2-17岁的孩子体温接近39℃并且看起来非同寻常的焦躁不安,昏睡或不舒适
6、2-17岁的孩子体温超过39℃,该症状持续三天以上却对药物治疗没有任何反应
7、成人发热对药物治疗没有反应,体温持续超过39.4℃或以上,或以上症状持续超过三天
本文是黄崇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