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发福”不是福
“您发福了”曾经是一句褒义的夸赞之语,不过那是在30年前。那时候,大多数人收入低、生活拮据、饮食简单,热量仅够每天生命所需,难有多余的转化为脂肪储存。只有收入好、饮食丰富,生活水平高的人,才可能“脱颖而出”成为令人羡慕的“发福一族”。“您发福了”透着对优裕生活的羡慕与赞美。
3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贫困、跨入小康、迈向富裕的人们,吃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动的却越来越少。“中原突围”式的超重与肥胖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今天,我国超重人数约有两亿,达到肥胖的超过9000万(央视网5月11日)。肥胖和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中国超重与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和18.5%;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比例为41%、肥胖比例为24.3%、腹型肥胖患者高达45.4%[1],而几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在40~59岁之间。中年腹型肥胖已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显著标志和多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017年7月18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篇历时36年11.8万人的研究显示,青中年时期每增重5kg,会导致中老年期间糖尿病风险增加30%、高血压风险增加14%、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8%、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6%、死亡率增加5%,同时导致“健康老龄化” 的机会降低17%。现在,无论是糖尿病还是心脑血管病的专业指南,都将控制体重作为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体重增加容易,减少难。
30年,变化的不仅是我们的收入、生活、体重,还有健康与观念。以腹型肥胖为标志的众多慢性疾病的悄然挺进,已让国人在全世界拔得糖尿病的头筹,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也高居世界前列。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健康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腹部自古就是“医家必争” 之地,过去医生们为饮食不洁与不足导致的各种腹部(消化道)疾病操碎了心。今天,医生们又为饮食丰盛与过量导致的腹型肥胖殚精竭虑。
中医认为,小腹为人体生命之源、健康中枢,人体最重要的任脉(阴脉之海)、督脉(总督诸阳,统帅全身阳气)、冲脉(十二经之海)均起源于小腹。健身讲究意守丹田,灸关元、神阙穴。腹型肥胖的病因,正合了中医“肥人多痰湿”、“少动多瘀”的病机,必然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紊乱,出现各种病症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医认为,一方面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饮食,导致脂肪生成与聚集;另一方面长期久坐的工作形式、缺少运动的生活习惯,导致腹部肌肉退化,使腹部成为缺少约束的地带,为脂肪向心性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场地,让腹部成了身体脂肪堆积、慢性炎症的策源地,多种慢性病的指挥部。
今天,如果有人对进入中年的你说:“您发福了”,千万别“沾沾自喜”,那是在善意地提醒您,身体已经出现走形、早衰的征兆。到了必须改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走上看淡美食,热爱运动的健康之路的时候了。
肥胖的诊断标准[1]
体重指数(BMI):≥24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
腰围(cm):男性≥90;女性≥85者属于腹型肥胖。
腰臀比(WHR)=腰围/臀围,男性>0.9;女性>0.8者属于腹型肥胖。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32(08):623—627
本文是张晓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