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外科”门诊患者身体检查解密
对于医师或者医学生来说患者身体检查(体格检查)十分重要,必须扎实掌握,但是真正地到了门诊给病人看病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针对性的做几下专科检查,依据检验、影像学检查结果,就下诊断、治疗了。患者认为这看病、开药就花了几分钟,很有意见,其实医生就做这么几下,可这里面蕴含了很多科学,听我慢慢道来。
泌尿科病人之身体检查与其他科大致相同,主要从整体上来看病人,主要依靠“视、听、触、叩”四技。
1、对病人初步观察
当你走进诊室或者坐在医生旁边,就在这几秒钟可能医生就把这个步骤完成了。
视诊:很多现象均与泌尿科疾病有关,病人很瘦,气色不好,可能是恶性肿瘤,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人移动时会有痛苦的表情。病人很胖,可能有内分泌方面的问题,包括糖尿病、脑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等。有高血压者,要想到是否有肾血管病及肾上腺肿瘤所引起的高血压。另外,一些身上带着导尿管、造瘘管、皮肤造口袋的患者就更具有泌尿外科疾病典型特征,很多也是手术术后门诊复诊的老患者了。
2、肾脏检查
坐在凳子或侧躺在检查床上,掀开后背的衣服,看几下、敲几下、摸几下、听几下腰背部,也是几十秒钟完成。
视诊:两边侧腹是否对称,如果有一边肾积水或肾肿瘤,会两边不对称;
听诊:听诊肾区域时,如果能听到血流杂音,表示有肾血管狭窄或血管瘤;
叩诊:肾孟肾炎病人,在叩诊其后面脊椎肋骨三角区时,病人会很痛;
触诊:通常肾脏用触诊是摸不到的,除非病人很瘦,如果能摸得到,多半是不正常,很瘦的病人,特别是女性病人,在她站着时,甚至可以摸到整个肾,此病叫游走肾。但小孩子因为肌肉还未发育,可以很容易摸到肾。
3、膀胱检查
平躺在检查床上、屈曲膝盖,小腹底下就是膀胱。
视诊:膀胱造瘘管一般就是开口在这。
触诊:膀胱若无胀尿,一般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叩诊:检查膀胱,常用叩诊的方法,膀胱内有150ml以上存尿,可以叩诊即出其轮廓,用手按压,病人有要小便之感觉。慢性尿潴留之膀胱,虽然可能膀胱已存有1000ml以上的尿,但叩诊可叩不出来,特别是比较胖的病人,但用手压下腹时,可能尿从尿道溢出,这种不寻常的情形一定要留意,才不会失察。
4、男性外生殖器检查
保护隐私情况下,请脱下裤子。
视诊:需要观察外生殖器整个外观,如毛发之分布,阴茎之外观及大小,包皮之长短,阴茎及龟头之颜色,有无任何瘢痕?或不正常的疹子?尿道口之位置正常否?尿道口有无分泌物?阴囊是否明显地不对称?有无特别肿胀?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摸「阴茎」上有无硬块,并试行将「包皮」退回来,如果包皮不能退回龟头后面则为包茎,如果退回来后,不用手不能将包皮还原,则为嵌顿性「包茎」,二者均应手术治疗。阴茎检查完后,用手触摸「阴囊」及其内之「睾丸」、「附睾」、「输精管」及附近之组织,有无硬块或特别肥厚的地方?有无压痛的地方?如果睾丸变大,而且较重,则可能是睾丸肿瘤,可以用手电筒照照看(把房间内电灯关掉),如果不透亮则为肿瘤,如果透亮则为阴囊水囊肿。「附睾」慢性发炎,是很常见的病,触诊时可在附睾上摸到硬块,而且有压痛,通常两边都有,很少见单边附睾炎的。附睾结核现在已不常见了,偶尔还可以见到,其特征是附睾上有硬块,但没有压痛,硬块比一般附睾的硬块大,另外还有一个特征是输精管上有一粒粒的,触及像念珠。有一种病称「精索静脉曲张」,常见于年轻男性,特别是青春期的男性,可能会造成不孕症,其症状是睾丸下坠痛,触诊时的感觉,好像阴囊袋内有很多蚯蚓,通常都在左侧阴囊内,若阴囊右侧有同样发现,则可能有后腹腔肿瘤,应更进一步行超声波或计算机断层检查。
5、肛门检查
这几乎是每一位泌尿科病人之必要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但是不能轻易做,一方面是会带来某种程度的不舒适,另外就是需要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患者,肛门检查后会使指标偏高。因此,检查前一般医生都会向病人说明意图,取得同意,但是患者可以拒绝接受。
触诊:病人一般都会取站姿,大腿靠近床缘,上身前弯俯于床上,露出肛门,以便检查,检查时医生手套上会涂抹润滑剂,患者肛门口也要涂。医生会慢慢把示指经肛门放入直肠内,这时病人要张开口呼吸,肛门不能用力,以减少不适感。示指进入肛门前,医生会先看一下肛门口有无病变,示指感觉肛门口的张力,如张力太大,不会立即进入,会等病人放松后才进入;如肛门口很松,没有什么张力,表示尿道括约肌也可能是松弛的。示指进入后可立即触摸到直肠粘膜及前列腺,正常前列腺大小约2.5cm、长2.5cm宽,表面平滑、有弹性,中间稍凹陷,为尿道通过的地方。如果前列腺表面呈颗粒状不平,表示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病人,会有明显压痛,病人发烧。良性前列腺增生者,长宽均超过2.5cm,中间的凹陷消失,有弹性。如果前列腺上有硬块,则要当心癌症的可能性,特别是很硬的硬块。前列腺检查完后,医生尽量会将示指伸入,同时让病人像解大便般地用力,指尖可触及精囊,手指若太短就有可能触及不到精囊。
概括的也不是很全,以后会继续修改、更新。
本文部分参考吴孟超等主编的《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特此标注。
本文系张高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张高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