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
1.生物治疗:
干扰素、白介素等生物治疗,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的主要辅助治疗方式,一般需要术后维持治疗1-1.5年。干扰素治疗早期可出现高热副作用,应对症进行降温、补充水分。长期的干扰素治疗,可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肝肾功能异常,纳差,抑郁,免疫系统紊乱等,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适当运动,心理疏导和咨询等,若出现明显的脏器损伤、肺炎或其他感染,应停药就医。
2.化疗:
对于III期以上的皮肤恶黑,或伴有转移的晚期恶黑,在生物治疗的基础上,应当进行化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顺铂、氮烯咪胺、紫杉醇、长春新碱等药物,按具体方案进行选择。化疗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血细胞的下降、肝肾功能异常等,一般定期复查血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对症治疗都能恢复。
3.放疗:
目前,放射治疗仅作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晚期姑息治疗,特别是对于骨转移的减症治疗。但对于鼻咽部或眼球的粘膜黑色素瘤,放疗为主要治疗方式。
4.靶向治疗:
近年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发展迅速,出现了维莫菲尼、Ipilimumab、PD-1单抗等一批新药,并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靶向治疗仅适用于转移性的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可通过检测病灶中b-raf或c-kit等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药物的选择。但目前国内可获得的靶向治疗药物有限,只有braf抑制剂维莫菲尼,但不久的未来Ipilimumab和PD-1单抗都将引进中国大陆。目前国内能够使用的靶向药物包括c-kit基因抑制剂伊马替尼,以及国产自主开发的血管内皮抑素恩度。伊马替尼仅适用于存在c-kit基因突变的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是粘膜恶黑,皮肤恶黑突变率较低。恩度可用于大部分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晚期病例,它一般和化疗联合所以用,副作用较少,可出现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改善。
本文系徐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徐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