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晓明 三甲
张晓明 医师
咸阳市中心医院 小儿外科

5分钟读懂塑化剂

9888人已读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大家永远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公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及检测手段的日益改进,好多对身体危害大的添加剂等被曝光,如三鹿奶粉等。近几年有个名词一直让大家困惑“塑化剂”,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今天不妨跟小编我一探究竟:

什么是塑化剂?

塑化剂(Plasticizer,Phthalate)学名叫增塑剂,又称可塑剂,是一种可以增加材料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种类繁多,多达100多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如塑胶、混凝土、房屋装修和装饰材料、水泥、石膏和食品等。食品中塑化剂的使用在如今几乎无法避免,因此更值得我们关心。如果汁、矿泉水、桶装水、茶类饮品、各类点心、饼干、小吃、面食、豆油、牛奶、果酱、果冻等食品,甚至连幼儿服用的感冒糖浆及美容化妆品等都可能含有塑化剂。

塑化剂的历史渊源?

人类最早使用塑化剂源于19世纪末,当时主要以樟脑作为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化工业的飞速发展促成了塑化剂的广泛应用。20世纪初,磷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被应用于纤维素树脂的增塑上,与此同时这类增塑剂也被大量研发和利用。1935年聚氯乙烯(PVC)塑料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塑化剂的主体,约占塑化剂总产量的80%左右。这类塑化剂有良好的防水性及防油性,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内的塑化剂均是石油化工产品,只能在工业上使用,根本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且具有毒性,因此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药品和保健品中。

我国塑化剂的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后国内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大量生产,就导致了对增塑剂的大量和广泛需求,增塑剂产品增多,增塑剂进入各类材料同时也频频出现在食品中。尽管许多食品生产无需塑化剂作为添加剂,但其贮存、包装和运输等容器所使用的材料是用塑料制品,塑化剂会或多或少污染食品(尤其是液态食品),酒鬼酒中检测出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经调查主要源于生产、储运过程中使用的塑胶容器、管道、密封材料和包装材料等。

塑化剂用途。

塑料产品比较脆,加入塑化剂后,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常用于工业产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有毒,是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能增加产品的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因此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

塑化剂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一些食品加工和生产。被用于食品加工的塑化剂称为乳化剂。乳化剂主要用于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类食品中,让油水两相表面张力降低,在两相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让油类物质能均匀地稳定在水中,让水性物质均匀地稳定在油中。所以,糕点、面食等常常添加乳化剂,从而让食物看起来松软,尚有湿润、润滑和保质作用;也让运动饮料、果汁及果冻、乳制品等液态食物看起来溶液均匀,防止溶液结晶、沉淀以改善食品的质量、味道和口感。

例如,在面包生产中,常用的改善面包品质的乳化剂有硬脂酰乳酸钠、硬脂酰乳酸钙、双乙酰酒石酸单甘油酯、蔗糖脂肪酯、蒸馏单甘酯等。在面包制作的过程中添加这些乳化剂可使烘烤出来的面包更筋道、蓬松,同时也能让面包较长时间保持新鲜并提高面包的柔软度和酥脆性。

常见的塑化剂有哪些?

比较常用且目前因塑化剂事件倍受关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DB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DNO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 B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D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INP。酒鬼酒中超标的是DBP,台湾饮料安全事件中的主角是DEHP。

工业产品中的塑化剂渗透到食品中是一种无意的渗透。例如,一般常用的保鲜膜有两种,一种是无添加剂的聚乙烯(PE) 材料,但其黏性较差;另一种是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其中就含有大量的塑化剂,能让聚氯乙烯材质变得柔软而且增加黏度,常被误用来包装食品。还有一种含有塑化剂的产品是聚氯乙烯制造的儿童玩具。

女性经常使用的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也含有邻苯物质,其作用是作为定香剂,以保持香料气味,或使指甲油薄膜更光滑。

包装食品的塑料袋分为两种,一种是聚乙烯薄膜制成,无毒。另一种就是聚氯乙烯制成,对人体有一定毒性。所以,用聚乙烯生产的塑料袋可以包装食品,用聚氯乙烯生产的塑料袋就不能用于包装食品。这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已经有明文规定。

塑化剂在人体的代谢。

DEHP24-48小时内会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48小时内停止摄入含有DEHP的产品体内DEHP浓度便会快速下降。DBP在体内也会被迅速代谢,72h内有85的DBP经粪便排出其余部分则由尿液排出即便如此长期大量食用塑化剂仍会给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带来慢性危害

塑化剂的危害有哪些?

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塑化剂分子结构与激素类似并可以模拟雌激素效应,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或“环境雌激素”。作为一种环境激素,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空气、土壤和水中都有塑化剂存在,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摄入量。以体重60kg的成人来说,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和欧盟卫生部门分别认为,终身每人每天摄入1.5mg、2.4mg和3mg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每天摄入DBP 0.3mg是安全的。偶然食用少量被DEHP或DBP污染的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塑化剂具有蓄积性。

对人体有害的塑化剂包括两类,一是把未经食品和卫生部门批准的塑化剂添加到食品中,例如,台湾某香料有限公司,违法添加致癌的塑化剂DEHP生产乳化剂,致使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维生素饮品含有潜在的毒性。另一种就是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采用含有有毒塑化剂的容器,包括塑料管、塑料瓶、塑料桶等,有害的塑化剂会渗透到食品中。以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为例,它们对人和生物可能具有多方面的毒性。

1、生殖影响:对小白鼠的实验表明,DMP、DBP有较大的生殖毒性,服食了塑化剂的老鼠生下的后代以雌性为主,并会影响其正常的排卵,即使产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塑化剂对雄性动物生殖腺有一定损害,引起睾丸萎缩、精子减少、生殖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睾丸组织酶活力与锌含量改变。这提示,塑化剂的毒性是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内分泌失调,影响其正常生育能力。如果简单推论,长期摄食塑化剂对男性生殖力的影响较大,女性次之。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网站(2015-09-09)报道,一份新的研究指出,流产可能与女性暴露于特定的邻苯二甲酸酯有关,特别是怀孕5~13周时所发生的流产邻苯二甲酸酯( 塑化剂) 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塑料制食物容器医疗器材胶地板肥皂与洗发水等,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含有此成分过去已有研究指出塑化剂会伤害实验室动物的健康并增加其流产的风险;亦有针对工厂女工进行的研究发现,因工作关系接触高浓度塑化剂,使其有较高的流产风险

现今,一项针对一般女性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较低剂量塑化剂,还是与女性的流产有关此份研究总共有300多位女性参与,其中132位女性曾经历过流产,另有172位健康怀孕的女性研究者分析这些女性的尿液样本,发现流产与尿液中含有较高浓度塑化剂代谢物有关,这些代谢物来自于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以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

2、致癌:尽管邻苯物质的致癌作用还处于争论之中,但是已有的一些研究提示,邻苯物质最有可能导致肝癌、乳癌。

塑化剂会引起脂肪肝。(摘自《医学论坛网》)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在生命早期接触低剂量激素干扰物会导致肝脏基因表达改变,影响肝脏功能,增加成年阶段肥胖及其他代谢疾病的易感性。对肝脏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内分泌干扰物会诱导大鼠表观基因组发生重编程,而在啮齿类动物和人类中,表观基因组改变会导致基因组改变。

3致畸:Verret在1969年报告中认为苯二甲酸酯对鸡胚胎的发育有致畸的可能。在1972年研究8种苯二甲酸酯对妊娠鼠胎儿的致畸实验都证明使胎儿体重减轻,身长变短,骨骼畸形。注射苯二甲酸二甲酯、二丁酯和二甲氧基乙酯的胎儿发生死亡。但注射DOP和DNOP对胚胎、胎儿的发育影响很小。

4、致诱变:这方面的报道不多。初步证明,大剂量的DOP和邻苯二甲酸二甲氧基乙酯对小鼠有致诱变作用。

5、对人体其它危害。大量服用塑化剂可引起胃肠道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麻痹、血压降低等。塑化剂的慢性毒性还表现在肾功能下降、病灶性肾囊肿数量增加以及肾小管色素沉着,此外塑化剂还可产生肝脏毒性、肺毒性、心脏毒性。而这种物质毒害人和生物之后,还会通过基因遗传下去,伤害下一代。长期接触塑化剂,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和感觉迟钝、麻木等症状。有学者认为哮喘病的增多,也可能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塑化剂有关。

6、DEHP对幼儿的危害。①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②可能会产生致癌反应;③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7、对环境的污染。现在增塑剂的生产与消费量很大,用途很广,这些物质返回到自然,给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气、水体、土壤、食物、动植物体内达到了普遍检出的程度。检测表明,增塑剂已进入生物系统,并有积聚。许多事实证明,这些增塑剂在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存在,对生物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影响,而高剂量则会使哺乳动物发生突变畸变和癌变

免受其害的几种办法

一、高度警惕便宜货。《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安部司曾任职于食品添加物公司,他说如果有破坏行情的价格时,往往是利用添加物降低材料品质。

二、少吃动物性脂肪。许多有毒化学物质用脂肪的形式在食物链穿梭,少吃动物性脂肪如奶油、起司牛肉、羊肉等肉类,可以大幅降低人体受到塑化剂等环境荷尔蒙干扰的机会。

三、经常洗手是关键。专家研究发现,因塑化剂等环境荷尔蒙影响而性早熟的女童让她们饭前洗手,摄入的DEHP就大为降低。

四、避免塑胶染食物。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动物学博士《失窃的未来》作者柯尔朋(Colborn)建议,避免用塑胶制品、塑胶容器、塑胶袋装食物,要微波调理食物,也请用玻璃制品或瓷器。虽然有些塑胶产品号称可用于微波炉,但某些有毒物质还是会释放出来,一切务求谨慎,尤其是儿童、孕妇更要避免。

五、防毒同时要排毒。专家建议,除了防毒还要排毒。提倡“二少二多去三毒”原则,即少加工、少食品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以及去防腐剂、去色素和去香料。另外,多运动排汗也可排出毒素。

六、谨慎选用保鲜膜。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保鲜膜一种是无添加剂的PE(聚乙烯)材料其黏性较差另一种是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添加了大量的塑化剂这种保鲜膜柔软性和黏性相对较好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价格低廉且使用较广但却对健康无益因为含有增塑剂的保鲜膜在遇上熟食中的油脂后增塑剂很容易释放出来并渗入食物中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少吃泡泡糖,泡泡糖中添加了大量的塑化剂以增强其稳定性和耐嚼性正常人如果每天嚼7~8块泡泡糖便可能会危及健康

七、谨慎涂抹指甲油。指甲油中也含有增塑剂刚涂上指甲油后不要用手拿东西吃尤其不能拿油条油饼等食品因为指甲油是脂溶性的有毒物质易溶解于含油的食品中食用后可能会导致中毒

八、避免穿塑料鞋子。塑料鞋子中含有的塑化剂其毒性很容易伤害皮肤健康再加上不透气可滋生细菌引发皮炎脚气等

九、慎选有烫画童装。烫画中含有的增塑剂会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导致儿童出现咳嗽喉痛晕眩等症状

十、培养健康的习惯。例如不吃含有多种添加物的零食少喝塑料瓶装饮料不用塑料制品吃饭、喝水等而对于还不懂事的婴幼儿则尽量不要让他们接触塑料产品还要提防孩子将塑料玩具咬在口中玩。

qrcode_for_gh_e1239791901d_258.jpg

附:

塑制包装数字的含义

“1号”PET: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释放出来。研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水杯,或者做储物容器盛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2号”HDPE:清洁用品、沐浴产品。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3号”PVC:目前很少用于食品包装。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产生有害物质,甚至在制造的过程中都会释放。有毒物质随食品进入人体后,可损害健康。目前,这种材料制作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4号”LDPE:保鲜膜、塑料膜等。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热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产生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5号”PP:微波炉餐盒。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微波炉餐盒的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耐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6号”PS:碗装泡面盒、快餐盒。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否则会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并且不能用于盛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因此,您要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7号”PC其他类:水壶、水杯、奶瓶。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制成饮料瓶的化学物品包括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2.高密度聚乙烯;3.聚氯乙烯;4.低密度聚乙烯;5.聚丙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小儿俱乐部”

qrcode_for_gh_e1239791901d_258.jpg

张晓明
张晓明 医师
咸阳市中心医院 小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