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化疗越吃不下东西,中医“健脾益气”或出现“柳暗花明”!
病史病例回放
1
罗先生,59岁男性,四川绵阳人,2016年9月,感觉咽喉部有异物感,到四川省某著名三甲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没有发现异常。
2016年11月,感觉咽喉部的异物感越发明显,吃东西开始出现梗塞的现象。
2016年底,在绵阳当地某医院一知名老中医处就诊,中医诊断为“梅核气”,没有明确的西医诊断,仅单纯以中医中药治疗。开始中药治疗时,几剂药下去,咽喉部异物感还有所减轻,不久咽喉部异物感、吞咽不适感再次出现并再也没有改善。
2
2017年4月,咽喉部不适感越发加重,且开始出现疼痛,罗先生调整思路,到绵阳当地另一家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喉镜、胃镜、鼻腔镜等检查,发现舌根部溃烂有溃疡,耳鼻喉科医生初步判断是“舌癌?”。
取溃疡部位局部组织作病理组织检查,标本同时送四川省某著名三甲医院病理科,最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来源”。
继续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作更规范的检查~~PET/CT检查,全身其它部位未发现淋巴瘤侵润,也没有其它淋巴结长大的表现。说明罗先生的病变还仅限于咽喉部的局部侵犯。
3
2017年5月开始,在四川省某著名三甲医院进行了标准规范的6次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R-CHOP方案化疗。化疗顺利,每次评估及复查均未发现有新的病变出现,原有的咽喉部病变组织也逐渐缩小至消失。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次化疗过程)
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治疗的持续,罗先生开始出现乏力,疲劳等症状,更主要的是,罗先生的胃口越来越差,不想吃东西。本次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就是经他的化疗主治医生推荐进行中药的调理、改善消化功能和“打开胃口”的治疗。
化疗后为什么会胃口差?
1
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的实体肿瘤,如胃癌、肺癌、肠癌等等,以及血液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瘤等等,都需要实施以化疗为主要手段的治疗。
而上述的肿瘤性疾病,在每次化疗过程中、化疗结束后、连续化疗后,都可能出现消化功能的减退或者功能的紊乱、异常,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者腹胀、腹泻,或者便秘,个别严重的病情还可能出现肠梗阻这样的急腹症,可以严重影响本病的治疗、营养消化的吸收、肠道的菌群失调、出现严重的肠道感染。
2
实际上,胃口差,仅仅是胃肠功能紊乱异常的一个很小的症状,却代表着罗先生的胃肠道功能开始出现不良的信号。
如果继续化疗下去,病情得不到改善和控制,可能相应的症状会越来越严重或者明显。胃口差,罗先生的营养支持会受到影响,营养支持不能跟上,对于化疗后的身体恢复会造成障碍。
从一个人的健康来说,能吃是战胜疾病的重要而简单的法宝。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如果不能吃、不能打开胃口、不能得到消化功能正常前提条件下的营养支持,每一次化疗、每一次治疗,都可能是不断削弱患者身体的重要因素。
就是肿瘤患者本身,其实也感受到为什么有时越化疗身体越差?除了化疗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有损伤、有打击、有创伤以外,化疗导致的患者“不能吃”、“吃了不消化”、“没有食欲不想吃”、“吃了腹胀不消化、吃了拉肚子”等有密切的关系。
3
从西医怎么分析?
对于肿瘤的化疗,实际上基本上是以细胞毒性药物的全面攻击和重创细胞为主,通俗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你是人体的细胞,随着化疗药物进入身体,由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化疗药物所经之处,都将对沿途所有的化疗药物能够接触的部位造成损伤,这样来看化疗药的损伤就很明显和严重了,这就是为什么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肿瘤细胞有同时、双向、不分目标地杀灭和损伤,所以化疗药根本就是杀敌多少,可能自损更多。
为什么?因为肿瘤的发生,毕竟多数都是在治疗开始的时候是人体正常组织、正常生理功能占上风,而肿瘤细胞、异常而紊乱的功能其实在最初是处于下风或者不占优势(当然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还是因人而异、因病情发现时的严重程度和不同的分期、不同的阶段区别对待)。
这里要强调的是,化疗药对于增殖活路的细胞损伤更大更重,这里可能对于毛囊细胞、肠道粘膜细胞损伤可能更快更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开始给予化疗药后,胃肠道反应就出现比较早,恶心呕吐可能出现比较快,为什么同时要在化疗药物进入体内的同时要给予保护胃肠道的药物、给予止吐的药物,就是因为胃肠粘膜细胞受损以后,必然要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胃口差、消化差、大便异常等等,因个体的差异、耐受差异而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早晚的胃肠道反应。
罗先生应该属于连续化疗后出现的逐步的胃肠功能开始衰减的状态,如果不进行规范的处理和治疗,可能会越来越差,影响进一步的化疗、影响进一步的营养支持、影响进一步的康复。
4
从中医怎么分析?
中医讲究“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主水湿”。这个理论讲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两个方面:
其一,脾胃是人体后天生长发育的根本,如果脾胃功能差,则饮食营养不能摄入,脾功能功能受损,会出现脾虚的相应症状,中医的脾虚的经典症状描述就是:食少、腹胀、便溏,当然也包括恶心呕吐等。
其二,脾虚会出现水湿的症状,如水湿典型的表现可以有便溏、腹泻、水泻等。这里属于西医的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减退、肠道感染的范围。
在临床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在血液界的同行研讨中也有这样的看法,就是脾虚而出现中医认为的“湿邪重的”情况,表现在舌苔上就是典型的舌苔厚、舌苔腻、舌苔黄,而以舌苔明显为脾虚、湿盛的典型表现。
同时,湿重的化疗病人,容易出现真菌的感染。这一点应该引起血液界同行的关注。
(舌苔厚、舌体黯,说明脾虚湿重,兼夹瘀血。治宜健脾除湿、活血逐瘀,佐以疏肝和胃。)
5
引出一个话题:北方干燥地区的肿瘤化疗病人、血液肿瘤化疗病人,虽然出现粒细胞缺乏的低谷期,真菌的感染情况似乎没有南方、江南潮湿地区的化疗患者真菌那么严重或者更容易发生。这一点提出同行以后交流时应证。
从中医来说,就是内湿重的病人、舌苔厚的病人似乎真菌的可能性更大。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化疗后损伤了胃肠道粘膜,而出现肠道的定殖性细菌、定殖性真菌成为致病菌的可能性。
怎么解决化疗后胃口差?
上面从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分析了肿瘤患者出现“胃口差”、“胃肠功能差”、“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的原因,那么怎么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出路有二:
其一,要么停止化疗、要么减低剂量化疗、要么延长化疗周期或者间隔期,根本意思就是降低化疗强度和打击力度。这对于肿瘤的治疗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化疗的治疗效应,虽然降低化疗强度可以提高安全性和降低药物毒副反应。
其二,从中医健脾益气、降逆和胃、利水渗湿等常规的中医治疗入手,恢复脾胃功能、增强胃肠道抗打击力度,增加脾胃除水湿的功能、改善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恢复消化道的整体协调和吸收、排泄功能。
最著名的中医经典名方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中药有薏苡仁、山药、芡实等药食两用之品,口感可以接受、不象普通中药那样让人觉得难吃,使肿瘤患者既没有化疗后对中药的恐惧。大家想想,可以当成食品的东西,怎么会出现问题呢,注意消毒、高温加热就行了。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总结分析与思考建议
1
胃肠功能紊乱、减弱而出现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状,是化疗后必然出现的临床问题,会导致营养不能支持、肠道功能异常、肠道的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发生肠道、血源性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
实际上,对于整体人体的胃肠道功能的保护和维护其正常运转,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肠道实际上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如果这个最大的免疫器官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功能异常,除了上述相应问题外,会出现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人体其它器官功能的相应异常。
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肠道这么大个免疫器官出现了问题,与之相关联的、为维护人体正常功能而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人体功能,必然会在持续胃肠功能低下、紊乱状态下出现其它的不可知的连锁反应和异常。因此,对于胃肠功能的保护实际上在整体治疗中的意义重大。
2
“中医只能打开胃口而已”,“中医只是可以调理消化”,这样简单地看待中医是很片面、很肤浅的。
上面已经提到,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胃口差,不要小看了,实际上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不能仅仅理解为能不能吃的问题。而应该上升到人体在化疗过程中能否通过自身的整体功能康复,促进人体局部功能康复的问题。
化疗本身就对于人体是一个打击和重创,这种对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扰乱和影响,表现在胃肠道功能异常只是一个缩影。如果胃肠道么大一个免疫器官能够在中医中药的帮助下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实际上对于整体化疗战役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支持。
至少,这个问题在单纯以化疗为治疗策略的纯西医治疗中,胃肠功能紊乱的改善和康复是单纯化疗永远的痛,不可能回避而非常难以解决。
3
中医健脾开胃、益气健脾应该从化疗之前就开始纳入整体中医、中西医联合治疗当中,这也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中医整体思路和策略的具体体现。
如果化疗药开始之前,进行胃肠道功能的相应的保护,对于减轻胃肠损伤应该是有益的。
实际上,在我们中医院血液科,对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这样的血液肿瘤,以及胃癌、肺癌等实体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的整体中医治疗方案里,保护脾胃、固护脾胃的理解和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和规范的。
那种认为化疗期间不能吃中药的思路和认识其实是对中医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这会错失中医协助化疗联合治疗血液肿瘤的整体攻防战机。
对于专业的中医院血液科,那种认为中药可能会导致感染、导致病情加重、导致影响化疗药药效的情况,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是多余的。
反而可能的是,在没有专业血液科背景的街头诊所、单纯中医、单纯老中医,可能由于缺乏对血液专业的认识而出现一定程度的片面治疗。
刘松山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
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四川省名中医
新浪微博:四川省中医院血液科刘松山
QQ群号:536601498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松山医学在线”
本文是刘松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