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程志 三甲
程志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院 血液科

中药正元胶囊在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巩固治疗疗效观察

2992人已读

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6号(450002) 程 志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药正元胶囊在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巩固治疗的观察,正元胶囊完全可替代替6-TG和MTX在白血病中的维持治疗,三年无病生存达61.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年无病生存率达66.6%,急性髓系白血病3年无病生存率达53.8%,>3岁<12岁儿童急淋达100%,提示中药正元胶囊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残留微小病变的作用肯定。

主题词:急性白血病正元胶囊 白血病缓解期

急性白血病在巩固化疗间隔期,传统以6-巯基嘌呤(6-TG)和甲氨喋呤(MTX)巩固和维持治疗为主,往往在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会出现骨髓过度抑制、白细胞持续过低、免疫功能低下、肝、肾、心等脏器功能的损害等并发症,甚至在多次化疗后出现骨髓纤维化,给进一步正规的巩固化疗造成了障碍,从而使白血病的复发率和髓外白血病的发生率上升,影响了白血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和治愈率。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自拟中药正元胶囊,代替6-TG和MTX的维持治疗,避免了以上诸种不良后果,急性白血病的3年复发率与以用6-TG和MTX维持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别,现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

至2004年4月,共观察31例病人,均为我科近5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病人,均在1~3个疗程化疗获完全缓解后进入巩固维持阶段,剔除诱导缓解期死亡病人。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3例;年龄2~80岁,其中2~12岁10例,13~20岁6例,21~40岁5例,41~50岁6例,51岁以上4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

2 治疗方法

31例病例均在联合化疗获完全缓解并巩固1~2个疗程及早期强化1个疗程后进入维持阶段,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选用VDLP及VDCP或MEA方案诱导化疗获完全缓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以HA、DA诱导方案获完全缓解。

正元胶囊主要由青黛、全虫、蜈蚣、雄黄、血竭、藏红花等12味药物组成。

进入缓解缓持阶段后开始口服正元胶囊,20岁以上病人每次4~6粒,日3次,小于20岁病人酌减,1~3粒,日3次,遇强化疗停药;其间,不再口服6-TG或每周MTX静注。7~10天查一次血常规,当白细胞<2.5×109/时暂停服用。

3 结果

观察并统计所有31例病人3年无病生存率,复发率和死亡率,统计如下:

3.1 31例病人的3年无病生存情况(DFS):3年无病生存19例(61.3%),复发12例(38.7%),其中死亡12例,1例复发后尚带瘤生存。

3.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3年生存情况:急淋共18例,其中3年无病生存12例(66.6%),复发6例(33.3%),均死亡。

3.3 急性髓系白血病(NALL)3年生存情况:共13例,3年无病生存7例(53.8%),复发6例(46.1%),其中5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

3.4 <12岁儿童急淋(ALL)3年生存情况:共7例,均无病生存(100%)。

4 讨论

急性白血病在化疗诱导缓解、巩固及早期强化等阶段治疗后,进入缓解维持阶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规以MTX、6-TG等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在大剂量化疗后,长期应用这类口服化疗药,使病人长期处于骨髓抑制或免疫抑制状态,易并发感染,对儿童患者则影响生长发育;3-4年的不间断化疗还会引起骨髓纤维化甚至第二肿瘤,给以后的巩固治疗和定期强化治疗带来较大风险。因此,国内外对急性白血病是否需要维持治疗存在争议[1],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进行维持治疗(特别是急淋),易使微量残留白血病复发,用口服化疗药物维持,使残留白血病细胞负荷量维持在一个尽可能低的水平;另一种观点则不主张应用口服化疗药维持,认为在巩固、强化间隔期,让病人充分休息,改善体质,恢复造血和免疫,以便为下一阶段采用较强的巩固化疗做好体质准备;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如何既能降低复发率,同时又能减少造血功能和免疫抑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对矛盾。我们近几年来,自拟以雄黄、青黛、全虫、蜈蚣、血竭、藏红花为主药组成的正元胶囊,代替急性白血病化疗间歇期的口服药如MTX、6-TG,取得了与传统使用MTX、6-TG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

白血病相当于中医所谓的“症积”、“热痨”范畴,其病理多为热毒、瘀血等致病。正元胶囊的药物主要组成中,雄黄(化砷)大毒。从北宋开宝年间《开宝详定本草》开始后的几百年间均在民间广泛使用,并不断完善,《本草纲目》载:“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主治“解毒”,治壅“烂肉、瘰疠”但由于有剧毒,故在临床使用受到较大限制,多用做外用,临床用之于治疗白血病是取其以毒攻毒之意。上世纪70年代,哈医大一院韩太云据验方砒石(AS2O3)制成“癌灵1号”注射液做为内部制剂用来治疗白血病和肿瘤,久未引起重视,至1992年临床工作者不断总结疗效,发现砷剂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缓解达到80%左右,并对其他类型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2现已证实对白血病细胞有促分化、促凋亡等作用,其它砷化合物如亚砷酸(三氧化二砷)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在白血病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具有里程意义的药物,其发明即在雄黄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特别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几乎可达100%;青黛也是一种应用较早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清热解毒类中药,其中所含的靛玉红通过抑制核酸聚合酶,阻止核酸合成,抑制粒细胞系的DNA合成发挥抗瘤作用,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本方中全虫、蜈蚣取其以毒攻毒,现在药理研究证实其有一定抗肿瘤作用3白血病病机多瘀血或毒瘀互结,所以用血竭、红花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本方以抗白血病药物为主组成,从诱导细胞凋亡、促细胞分化、干扰细胞DNA合成等多方面起到抗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作用。

参考文献

[1]殷慧君.小儿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第1版, 65.

[2]王振义. 从治疗白血病有效中药成份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途径.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新进展(内部资料),上海,2003,30

[3]连小云,暴雷,路明.全虫抗肿瘤作用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2)

程志
程志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院 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