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朱敏刚
朱敏刚 主任医师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皮肤科

想当然最终无药可医——对药疹认识的误区(三)

2861人已读

朱敏刚医生上回讲了许多药疹的发生是有潜伏期的,也就是说从首次用药到发生药物性皮炎会有个时间差,短则几天,长则数周。

不同的药和不同类型药疹潜伏期也有所不同,所以结合临床类型对推测哪种药物所致有帮助。

那么,用药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出现的皮疹就一定是药疹吗?

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令人困扰的问题!

误区四:用药后出现皮疹或瘙痒等就是药疹。

正解:

许多发热发疹性疾病(如麻疹、水痘)常先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时患者往往会选择一些药物治疗,随着病情发展的规律数天后出现皮疹,其实是疾病本身的演变,并非药物所致,所以要正确鉴别。

切记不要盲目套上“药疹”的帽子

以免影响正常治疗和今后的用药。

至今仍记得十多年前的一次误诊!

当时去儿科病房会诊的这位小孩是我的一位远亲,因为有发热等症状用了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等抗生素,但还是高热不退而入院,这时出现了全身红色皮疹。

因为羟氨苄青霉素也是引起发疹性药疹的明星药物,泛发性的皮疹加上一定潜伏期(3-5天),作为皮肤科医生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诊断就是药疹!

第二天有儿科医生反馈他们王主任查房看过了,考虑是川崎病!!!

回去好好对照临床表现和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不得不心服口服。

因为两种诊断的治疗截然不同。

而且考虑是药疹的话,意味着以后可能青霉素类药物都不能用了,甚至头孢类药物的使用也要谨慎!

对于儿童来讲本来可以选择的抗生素就有限,会带来很多影响。

所以说药疹的诊断有时相当不易,现在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医生都完全有可能因为认识的局限性而误诊,何况我们普通老百姓!

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全能专家,需要的还是客观完整提供好病史,让医生结合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有时候还需要一些耐心,因为疾病的发展演变有个过程,早期没有典型表现时确诊很难。

回到前面的鉴别诊断。

药疹有数十种不同类型,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发疹性药疹,包括麻疹样、猩红热样等。看这名字就知道其表现和麻疹(出痧子,病毒感染所致)、猩红热(链球菌感染所致)这两种传染病很像。

而且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哪种实验室检查能肯定是或不是药疹,更不能检测一定是哪种药引起!

是不是就一筹莫展了呢?

那倒未必。结合临床特征和一些检查,通过排除法(鉴别诊断),往往还是能够区别的。

比如麻疹样药疹的皮疹虽然和麻疹十分相像,也是泛发全身的红色皮疹,但药疹的颜色一般更鲜艳瘙痒也更明显。麻疹的出疹次序很有特点,先发生于耳后、发际、颜面,随后迅速蔓延至颈部、上肢、躯干和下肢。

这些发病特点或关键的蛛丝马迹都需要患者平时注意观察,在就诊时能够清晰的告诉医生。

麻疹畏光、羞明及呼吸道、消化道症状都会很明显。冬春季好发(药疹没有以上特点)。

两者虽然都可以引起肝功能异常,但药疹主要导致ALT(以前叫GPT)增高,而麻疹则LDH-2增高很常见。如果口腔黏膜发现特征性的Koplik斑,基本可以明确诊断,现在麻疹抗体的检测也越来越便捷快速了。

因为麻疹疫苗属于计划内免疫,国家免费提供,所以现在小孩子发生的并不多。有些发生是因为在外务工等没有及时给小孩接种,也有出生8个月前没有到接种时间。这些年更常见的是成人麻疹,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原来的抗体滴度下降,免疫力低下时在流行季节尤其要当心。

在这里还是要呼吁接种的重要性,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

虽然疫苗和药物食物一样不可能百分百安全,在全球都客观存在,有些国家称之为恶魔抽签”。

但总体上是利远远大于弊,天花、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乙肝等都是因为疫苗的出现而明显控制甚至消灭。

千万不能因为偶尔的疫苗不良事件而抹黑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网络大V为了博眼球恶意炒作,煽动不明真相群众的情绪,导致许多儿童置于各类严重感染的风险中。

自以为站上了道德制高点,其实是隐形杀手!

且往往事后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借用新华医院皮肤科姚志荣主任的分类,

常见的发热发疹性皮肤病有以下疾病。

病毒性的包括幼儿急疹、风疹、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药疹只是非感染性中的一个重点!

blob.png

就目前的社会条件而言,高热数天一点药也没有用的可能性不大,但千万不要用药后发现有皮疹就武断的认为一定是药疹!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类型(发疹型),药疹还有很多不同类型,需要和不同的疾病相鉴别。

比如固定红斑型药疹好发于生殖器皮肤黏膜,局部红斑糜烂疼痛时需要和某些性传播疾病区分。(涉及不雅部位,用其他部位代替,自行脑补)

blob.png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要和其他原因所致剥脱性皮炎(如肿瘤或银屑病等引起)鉴别;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则要排除SSSS(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荨麻疹型或多形红斑型药疹比普通的多形红斑、荨麻疹面积更广泛,症状更严重……

blob.png

药疹的诊断除了相关用药史、合理的潜伏期、特征性的皮疹和瘙痒等主观症状外,一定要排除以上相似疾病。

如何排除是专科医生的事(或许将来还可以向AI求助),比如通过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结合血常规等必要检查、了解既往病史等……

凡事不能想当然,就像用药后出现皮疹或其他症状,虽然要排除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但不能简单粗暴的认定。否则最后冤枉的多了,既放过了引起不适的真凶,也可能导致今后需要用药时发现没有药可以用了,因为都被套上了过敏”的帽子。

其实食物过敏的筛查也是一样,所谓的“发物”理念导致过度忌口,最后什么都不敢吃了甚至营养不良影响机体正常功能,该“发”的还是照发不误。具体再复习一下《聊聊忌口的那些事儿》吧!

许多聪明的患者会

注意观察并主动归纳病史信息

为医生决策提供依据。

总是忍不住从心底为这样的战友点赞!

医患同心常常是早日康复的最大保障!

blob.png

除了日常看病及对相关医生培训(适宜技术推广),从2010年开始一直在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到各个社区、乡村科普《合理用药、健康生活》的相关知识。每年10来次的讲座或许作用并不一定很大,只是期望聚沙成塔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朱敏刚
朱敏刚 主任医师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皮肤科